日前举办的“2004生命科学论坛”上,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完报告后,全场均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预留的总计40分钟的提问时间里,千余名听众竟然没有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是报告太艰深,那么为何在下午的三处分会场,面对同样艰深的学术报告,大一新生们却显得相当踊跃?
熟悉中国教育的人士都知道,接受教育年限越长的人,就会越“内向”与“胆小”。我们的教育,往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往一个路子上赶的教育。如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占据了一定的比重。本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最富开放性与个人特征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只给一个所谓“标准答案”。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方面是唯名家是从,唯尊者是从;另一方面是肯定从众、从俗,而反对个性化、压制创造。前者有“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一类的说法为证,后者有“标新立异”、“抛头露面”等与批评、与贬抑相联系的词藻为证。
现在,人们的思想自然也比之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解放。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为了谨防“言多必失”,为了表示恭敬———当然,也不能排除“羞涩和藏拙”———许多人都非常自觉地选择了沉默!为什么我们距诺贝尔奖如此遥远?恐怕这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