荭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荭草学名:Polygonum orientale

原产我国和澳大利亚,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喜阳光、温暖和湿润,耐瘠薄,不择土壤,在阴湿地成片野生。

株高2—3m,茎直立,多分枝,密生长毛。叶大,卵状披针形至阔卵形,基部近圆形,全缘,被毛。花梗长,圆锥花序,长约9cm,顶生或腋生,软而下弯;小花密集,亮粉红或玫瑰红色,花期6—8月。果期8一l0月。播种法繁殖,于春天3—4月进行。荭草枝叶高大,疏散洒脱,是颇富野趣的庭园观赏植物,也可作插花材料。

释名:游龙、石龙、天蓼、大蓼,茏古。

气味:(实)咸、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亦治瘰疬、痞块。荭草的花能散血、消积、止痛。

【来源】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地上部分。夏、秋割取地上部分,或将打下水红花子后剩下的地上部分收集起来,晒干。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