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撑工”怀疑是“撑拱”笔误。

撑拱是中国古典建筑构件的专业术语,又称“雀替”,撑拱在江南某些地方俗称为“牛腿”,北方地区又叫“马腿”,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撑拱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斜撑构件,其上部是由柱子伸出的挑枋承托挑檐檩或挑檐枋。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

撑拱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了形状造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明初期撑拱仅仅是一根较细窄的能够支撑斜木的棍、杆形状,只在棍、杆上稍微雕凿一些竹节、花鸟、松树之类非常简练的浅雕。明中期的撑拱演变成倒挂龙形。到了清代,撑拱又改为斜木形。直到民国初期,因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冲击,撑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朝中叶以前,撑拱上是没有雕花的,最多就是几道浅凹线。其后的古建筑中多以卷草、灵芝、竹、云或鸟兽、戏曲人物等纹样雕刻在撑拱上,增加了外檐的装饰效果。

撑拱的艺术风格同样经历了多次演变。明代崇尚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的纹饰。清中期变得繁琐,精雕细凿,流行“密不透风”的建筑风尚。到民国时,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等美术理念,撑拱也出现“西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