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别名:印度水獭、咸水獭、滑獭、短毛獭

学名:lutrogale perspicillata

英文名:Indian smooth-coated otte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eoffroy,1826

物种分类:哺乳纲、食肉目、鼬科、水獭属

外形特征外貌似普通水獭而较大,体重可达15kg。鼻垫上缘被毛为波浪状凹凸,四肢趾爪的大小亦介于普通水獭和小爪水獭之间。

分布范围我国已知仅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东珠江口附近的局部地区,范围狭,数量稀少。国外分布包括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生活环境江獭生活于江河和海岸带僻静的水域。在云贵地区它常在江河两岸的灌木丛中活动,而在珠江口南部沿海的江獭则在沿岸或近海岛屿边缘活动,与普通水獭混栖同一海域,爱在咸淡水区生活,也常进出淡水溪流,居住离水的石隙岩洞。住所不固定,但多在一定地段海域内巡回活动,并常到淡水区域活动。

主要食物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

生长繁殖江獭每年1胎,每胎1-4仔,大多为2仔。妊娠期约63天。幼仔3年达到性成熟。

现状与保护种群现状:我国西南区产江獭,分布区局限,数量较少。广东珠江口及台山沿海,包括其附近岛屿的江獭是近年才发现的。据了解三四十年前数量很多,当地有许多"獭洲"、"獭湾"之类的地名。随着海岸带的开发,獭群便逐渐减少,到70年代广东发现这个新纪录时,数量已很少。

致危因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

保护措施:限制捕猎

保护级别: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生效年代: 1989年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易危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VU A1acd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生效年代: 1996

江獭药用【药 名】:江獭

【来 源】:为鼬科动物江獭的獭肝。

【功 效】:养阴除热、润肺止咳、补益肝肾、凉血止血。

【主 治】: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者;用于肺虚痨咳喘者; 用于肝肾阴虚导致视力减退、目暗不明、夜盲等症;用于痔疮出血者。

【性味归经】:甘咸,寒。入肺、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6克。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获后,剖腹取肝,洗净血液,悬挂通风处阴干。

【中药化学成分】:动物胆汁含胆酸、去氧胆酸。肝含大量蛋白质、葡萄糖、糖原、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