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残株炎系指已行阑尾切除之患者,由于阑尾根部留得过长,术后再次发炎。此症与手术处理失误有明显关系,临床虽不多见,但由于该类患者曾作过阑尾切除术,因此常常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误诊,甚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严重后果。
一、原因
本症主要是施术者未看清阑尾根部即贸然施行阑尾切除,常见原因有:
1.多次反复发作之慢性阑尾炎,由于炎症粘连,纤维组织增生,使阑尾根部粘附于盲肠壁上;或因反复的炎症刺激,使阑尾根部与盲肠壁间形成一纤维膜将根部覆盖,致使手术时不能辨明阑尾根部与盲肠相接处。
2.患者过度肥胖,阑尾根部被脂肪垂所遮盖;
3.回盲皱襞的解剖异常,使部分阑尾根部被其遮盖。
4.局部炎症、水肿严重,解剖关系不易辨别;
5.手术野显露不清,有时右侧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偶可见阑尾坠入疝囊,因内环口嵌顿,阑尾常有轻度充血、水肿,术者便“顺手牵羊”切除阑尾;因其根部与盲肠相接处看不清而失误。此种情况也可发生于上腹部手术而兼行阑尾切除者。
二、处理
阑尾残株炎的处理易于诊断,凡有阑尾切除之病史,术后再发“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就应考虑本症之可能,视其病情轻重而作相应处理。如病情较轻,可用抗炎治疗待其缓解后,于静止期行钡剂灌肠检查获得确诊后,方可施行手术治疗。其处理原则同单纯性阑尾炎。如病情较重,伴有腹膜炎体征者,应即早剖腹探查,视其局部病变程度(如坏疽、穿孔、炎症波及盲肠等)而作相应处理(如前述)。
例:男性,30岁,3年前曾因急性阑尾炎在某医院行阑尾切除。术后半年即出现右下腹疼痛,经消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以后经常反复发作,并时有恶心、呕吐,多次住院均诊断为“肠粘连”,经治疗后好转。患者亦因此而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已病休一年余。后因疼痛加剧而再次入院,检查见原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右下腹有固定压痛;诊断为“肠粘连”,经消炎、对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回盲部肠袢间、回肠与壁层腹膜之间均有片状粘连,分离粘连后即发现2厘米长之阑尾残株,表面轻度充血、水肿,行残株切除后治愈出院。然因保护性医疗不善,病人得知二次切除阑尾而与第一次手术之医院发生了较长时间的纠纷。故对残株炎应有足够认识并引以为戒。
三、预防
1.阑尾切除术时务必辨明根部位置后,方可切除阑尾;残端不宜超过0.5厘米,然后行荷包埋藏;
2.遇阑尾根部与盲肠有严重粘连或为回盲皱襞所遮盖时,应小心分离至根部时再行切除;
3.遇过度肥胖之患者,阑尾系膜及脂肪垂均过于肥厚,有时仅能见到一段阑尾之肌性管壁,根部为脂肪垂所遮盖。此时,应从尖端细心地分离至根部方可切除;
4.术野应显露良好,对右侧腹股沟疝行修补术时,切勿贸然切除阑尾。一则因切口类别不同,容易污染创口;二则因盲肠不易拉出,难以辨明根部位置。如阑尾炎症显著非切除不可时,亦应妥善保护创口并看清楚根部位置后,方可切除。
综上所述,辨明阑尾根部的正确位置,是避免残端留得过长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辨明其正确位置呢?一般说来,尽管阑尾的解剖位置变化多端,但其根部和盲肠连接的部位颇为恒定,通常均在盲肠的后内侧,位于三条纵形结肠带的汇合处。只要找到此汇合处,就能辨明根部的正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