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正(1906——1930),安徽桐城陈洲人(今属枞阳),亦称吴克振,因在家兄弟排行老八故乳名叫八伢,曾化名正刚。幼年曾入麻溪吴氏小学读书,后入苏州体育专科学校。第一次国内大革命时期投身革命,于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克正刚满20岁,毅然放弃学业,和章逐明、陈雪吾等一批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不辞长途跋涉至武汉,进入由革命左派办的学校就读,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结业后,奉命和章逐明、陈雪吾一道回故乡,以各种形式在群众中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民国16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克正目击国难时艰,坚定无畏,在安庆码头向工人宣讲革命道理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叛变屠杀共产党人的滔天罪行。同年秋,与章逐明、陈雪吾等计划组织革命武装。章逐明利用与桐东汤沟自卫团团长张子如是姻兄弟的关系,出面做自卫团的兵运工作,策动汤家沟自卫团暴动。时克正被组织安排任该团排长,不料事泄,功败垂成。
时克正表兄房秩五(房秩五的妈妈吴氏是吴克正的姑姑)在浮山创办浮山公学。民国17年2月,中共派吴克正到浮山公学建立党组织(身份是该校体育教员),克正在学校便以教员的身份在师生中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使浮山公学较早地建立起党团组织。先后吸收郑曰仁、黄静寰(黄桂元)、王靖疆、周福安、吴培炎等人入党;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革命骨干,如黄佩寰(即黄镇先生,黄曾在该校任美术教员)等。是年春夏之交,在浮山金谷岩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党支部,书记吴克正。
民国17年2月,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在方家仓成立,桐城革命形势发展较快。同年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克正为区委委员。 这期间,浮山成为安(庆)、桐、枞、庐地区共产党的活动中心,浮山中学成为秘密交通站,会圣岩吴富之家成为中共县委机关。
民国18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负责人王步文以巡视员的身份来桐城,主持召开桐城县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共桐城县临时委员会,克正为县委委员。10月,正式成立中共桐城县委员会,克正继续当选为县委委员。会后,克正曾随同王步文、章逐明、陈雪吾等到庐南地区宣传党的“六大”精神,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区级领导机构。同年底,中共桐城县委在麒麟章少先家召开县委扩大会议,讨论组织革命武装的物质准备,得到与会同志的支持,并形成决议。
民国19年农历正月末(公历2月13日),在孔城缴枪获得胜利,这不仅为组织革命武装创造了物质条件,更重要是鼓舞了斗志,坚定了武装斗争的信心。4月中共桐城县委书记章逐明病逝,吴克正继任(章病期间,由陈雪吾代理)。5月安庆中心县委在桐南会宫(今会宫乡)召开桐、怀、潜、太、宿、望以及庐江、贵池等县会议,部署武装暴动。6月初,中共桐城县委决定用在孔城夺来的枪支组织武装,计划相机夺取庐南七家桥张晏卿民团枪支,然后策应庐南叶明义民团起义,再拉到欧家岭,举行武装暴动。6月底按计划行事,陈雪吾、王定华、吴克正、张舜卿等集合参加暴动的武装人员,行至罗家嘴宿营,遭敌袭击失利。7月初,陈雪吾、王定华、吴克正等几经周折,终于又会合张开云、陈道忠、朱锦铭等所领导的武装,开辟了以桐、庐、舒交界处的欧家岭为中心的桐城大关、三十里铺、吕亭驿、鲁珙山以及西汤池、沟儿口等革命根据地,树立起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的大旗。该地区工农红军的迅速发展,地盘日益扩大,引起国民党安徽省长陈调元的极大惊慌。陈调元急令桐、庐、舒3县保安队,分3路向欧家岭扑来。当重兵包围,情况不明时,克正置自身安危于度外,与王定华一道奋勇下山,联络社会上层人士,深入虎穴,刺探敌情。在安庆丁翰东(国民党师长)处得知消息后,即迅速向欧家岭方向前进。在偷越敌军封锁线时,王定华因患肺病,劳累吐血,身体难支,便潜入竹林中暂避;克正继续匍伏前行,不幸中弹身亡。克正牺牲后,敌人割下他的头颅,用木盆装着放在桐城东门紫来桥上“示众”,牺牲前敌人曾重金悬赏捉拿克正烈士。克正牺牲时年仅25岁,时任红军独立团副政委、桐城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