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花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徐州花鼓〗 又称“二人鼓”,是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地区的一个曲艺种类(花鼓也曾在一些地区发展为戏曲、舞蹈的艺术形式)。 徐州花鼓在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流派,且名称各异。其活动范围以徐州为中心,流派有东、西、南、北之分。

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先期的花鼓,只用鼓或梆子伴奏,演唱中只能击节,不能节制旋律;后期发展成为戏曲时,才有丝竹乐器的伴奏,同时音乐曲调方面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变化。

曲调花鼓音乐曲调有平调、平调羊子、寒调、寒调娃子、会调、苦调、翻调、货郎调等。音乐声腔系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一戏一腔,很有特色。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文打多为板眼分明、节拍规整的慢板、中速唱段;武掏多为伴奏动作所用,又分上掏、下掏、左掏、右掏、前掏、后掏、立腿掏、旋转掏、跳跃掏、翻滚掏等。

唱词徐州花鼓的文学部分由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而成。韵文入曲歌唱,几首常用词牌各有自身的特定词式。词式受音乐曲调框格的严格限制,在句式、字数、押韵等方面,均须服从曲调。散文即说白,与一般曲艺类别中的散文无多大差异。

演出形式在演出形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变,如一人坐唱式、二人走唱式、歌舞式及戏曲式等。衍变为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在徐州地区流传下来的花鼓曲、剧目有数十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