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入党,1982年6月入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教授。
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1978.09——1982.07 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生,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2.08——1986.08 北京大学保卫部、政策研究室、校长办公室工作;
1986.09——1991.05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1991.05——1992.07 美国东西方中心访问学者;
1992.08——1995.12 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5.12——1996.04 北京大学外事处常务副处长;
1996.06——2001.06 北京大学外事处(国际合作部)处长(部长)、校长助理(1997.04)、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1998.09)、党委常委(1999.02)(其间:1995.09—1999.07在职攻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09—2001.11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访问学者,2000.02—2000.04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2001.06——2005.06 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其间:2004.03—2005.01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5.06——2009.04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2009.04—— 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兼)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
中美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
专著
《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北京大学创办史实考源》、《孙中山革命与美国》。
个人简介
上任伊始,郝平就和新的领导班子一起,放弃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走访学校各个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北外的发展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
郝平坦言:“摆在北外发展道路上的首先有两个难题,一是建设资金,二是发展空间。过去10年,北外每年只有七八千万的国家财政拨款。北外居于闹市中心,校园面积还不到500亩地,校舍比较陈旧,还存在一部分危房。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修建三环路,需要从北外校园穿过。当时北外从大局出发,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个方案,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到今天,北外还被蜿蜒而过的三环路分成东院和西院两个部份。”
上任后的第一次全校干部大会上,郝平提出:没有科学的规划,就没有学校未来健康的发展。制定北外的规划,特别是校园规划,成为当时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充分论证并广泛听取意见之后,北外的“十一五”规划制订完成。在校园建设方面,学校提出,要力争在5年内彻底改变学校办学条件陈旧落后的面貌,

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花园式”大学校园。
不久,北外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成立,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完成了校园整体规划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由建筑大师崔恺先生主持,按照崔恺的设想,未来的北外,将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校园。东院,将在保持现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强植被绿化和环境整治,并兴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生体育馆。西院,将按照北外的出版社——外研社(北京市上个世纪9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的风格和基调,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大楼。当崔恺先生用幻灯向全校干部讲解他的规划思路和构想时,场下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会后,北外校园规划蓝图被制作成沙盘,征求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很多同学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向全校师生介绍北外的美丽新校园。师生们围着校园规划的沙盘出谋划策,一时间成为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于郝平来说,在北外校园规划告一段落之后,他和同事们还面临一件大事——着手进行北外学科的规划和整合。郝平在北大历史系学习时,专攻世界历史,在他的脑海中,有一张非常清晰的世界地图。郝平根据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并结合北外各个语种的特点,规划北外未来的语言学科布局。
北外的欧洲语言系和亚非系都涵盖了很多语种,这对教学管理和学科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难。郝平和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北外要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就必须对各个学科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突出优势,做大做强。北外在未来要成立东南亚学院、南亚西亚非洲学院和东欧学院、日尔曼学院等地域特色突出的院系,除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对象国语言的学习之外,还要更加突出对对象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郝平看来,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仅仅靠单纯的语言教学是无法培养出民族复兴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北外不仅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外语基础,而且要更加有针对性地突出区域教学和研究。目前全国外语培训市场异常火爆,但北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一些外语培训机构成立之后,发展迅速,而其中很多骨干教师恰恰是北外的老师和毕业生。这一点,不能不让北外人深思。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郝平和北外新一届领导班子苦苦思索的问题。
学校提出,整合学校资源,突出比较优势,积极打造北外品牌。在外研社、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和国际交流中心等校内多家单位的基础上,成立同文教育发展中心。把这个新机构命名为同文教育发展中心,隐含着秉承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的传统,表达了北外人要把事业做大做强、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雄心壮志。
“同文教育发展中心,要在未来10年到15年的时间里,力争成为同行业的领头羊。”这是郝平对自己和北外同仁的激励。郝平在北大曾做过多年的外事工作,同国外许多大学校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到北外履新之时,就收到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夏威夷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等十几位国外大学校长的贺信和贺电。国际友人的鼓励和期待,使郝平尽快实现北外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更加强烈。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切磋当中,世界一流大学对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也给了郝平很多启发。这些启迪和思考,潜移默化之中演化为他在北外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创新中。
郝平的低调和平易,我们早有耳闻。采访时,他更多地是强调北外领导团队的力量,当我们问到,作为年轻的一校之长,执掌北外帅印,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郝平说,作为一校之长,需要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更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和同事们为北外筹划的美好蓝图,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他们去创新,去跨越。正如2006年7月郝平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言:每一个创新都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每一个创新都会触及另一个领域的震荡,每一个创新都会带来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言论争议
2009年9月29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郝平依据中国高校论文数量排序,宣称“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前四位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引起民众广泛质疑。
2.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男,199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上海话剧 艺术中心演员。

199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1994-1995福建省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现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话剧
1993《黑色的石头》――――——大宝子
1993《万尼亚舅舅》—――――—万尼亚
1994《哈姆雷特》——―――――哈姆雷特
2000—2004《正红旗下》――——博胜之
2001《天堂隔壁是疯人院》―——顾忌、杨仁
2001《陈毅市长》——―――――大刘
2001—2008《商鞅》—――――—公孙贾
2001—2004《艺术》――――——伊万
2002《好爹好娘》——―――――孙浩
2004 《正红旗下》—――—―――博胜之
2004 《电话方程式》――――——欧澍明
2005 《谁主沉浮》—―――――—罗亚平
2005 《在床上》—――――――—郝天放
2006《欢乐复活节》――――――斯蒂芬
2006—2007《活性炭》―――――陈子来
2006年至今《秀才与刽子手》――秀才
2008《明》——————————皇帝
电影
《女大学生之死》———————长脚
《聊天》
《我爱杰西卡》
《第三种温暖》等
电视剧
《异乡人》——――――——――大年
《塞外奇侠》——――——―――辛龙子
《居委主任》—――——―――—张阿根
《海之魂》——―――——―――陆小展
《电影春秋》—―――——――—王连杰
《爱情汉堡包》――――————大头
《天国之恋》――――――——―杨世荣
《售楼小姐》――――――——―徐东
《电影厂招待所的故事》―——―刘广新
《临界二十天》――――——――高平
《保姆》—――――――——―—李大林
《朝九晚五》
《生死桥》
《给婚姻放个假》――————石云上
《成家立业》——————————许志海
《保姆与保安》—————————保安
《十四楼》
《蜗居》-------------------------------苏淳
获奖情况
2002.07第十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正红旗下》)
2002.09第六届“佐临”话剧艺术奖(《艺术》)
2004.06观众最受欢迎男演员
2005.10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
2006.04第六届上海十大文化新人奖
2007.04第十七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秀才与刽子手》)
2007 荣获07年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秀才与刽子手》)
2007 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文华”表演奖(《秀才与刽子手》)
2007 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秀才与刽子手》)
2008.03 “佐临”话剧艺术奖(《秀才与刽子手》)
3.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一级美术师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 擅长版画。 云南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198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6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作品曾7次获国内大奖,
作品《碓声咚咚》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魔镜·南方》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古瓶系列·故鉴图》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金奖。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鲁迅博物 馆、美国亚太博物馆等收藏。
多次担任全国版画展览的评委并受聘于云南艺术学院进行教学,为培养美术人才做出了贡献。
4.山西大学副教授、省历史学会副会长郝平,男,1968年11月生,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现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1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考取山西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2007年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光绪初年旱灾与救济研究》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灾荒史研究。
发表论文
1、《山西“丁戊奇荒”的人口亡失情况》,《山西大学学报》, 2001年第六期。
2、《山西“丁戊奇荒”社会史析论》,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3、《也谈山西“丁戊奇荒”之原因》,王先明主编 《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山西“丁戊奇荒”并发性灾害》,《晋阳学刊》, 2003年第1期。
5、《山西“丁戊奇荒”的时限和地域》,《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6、《“跨区域研究”的区域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综述》,《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二作者。
7、《浅析山西“丁戊奇荒”的受灾强度》,行龙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版。
8、《旱灾与民众心态——从“丁戊奇荒”中山西民众的行为看其心态》,侯甬坚主编《西部地区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版,第二作者。
9、《论太行山区根据地的生产自救》,《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0、《<退想斋日记>所见抗战时期沦陷区民众生活》,《史林》,2005年第4期。
11、《龙祠水利与地方社会变迁》,《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South China Research Resource Station Newsletter),第43期。
12、《传说、信仰与洪洞乡村社会》,《历史档案》2006年第3期,又收入《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国际会议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近代太原县的灾害与基层社会》,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1月版。
14、《“丁戊奇荒”中的永济灾情与社会应对》,行龙主编《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15、《罂粟与毒品:一个乡绅眼中的民国山西烟祸》,《民国研究》,总第12辑,2007年秋季号。
16、《晚清赈灾的经验研究及其理性关怀》(书评),《读书》,2008年第6期。
17、《“丁戊奇荒”时期的山西粮价》,《史林》,2008年第5期。
18、《中国近代社会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8年第11期。
19、《中国社会史研究:下一步怎么走,如何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2.12
20、《明代大同地区的移民、屯垦与环境》安介生主编《边界、边地与边民——明清时期北方边塞地区部族分布与地理生态基础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9月版。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1、“明清以来山西煤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4-2006年省、市自治区研究项目(0405702),10万元,已结项。
2、“明清以来晋南地区生态环境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2005-2007年高等学校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09027),1万元,已结项。
3、“山西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近代山西农村社会用水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土”,2005-2006山西省软科学项目(0510171),2万元,已结项。
4、“明清以来山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2005-2007年省、市自治区研究项目(0505304),20万元。
5、“嘉庆<牧爱堂编>核本整理点校”,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项目(0803004),1万元。
6、“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09YJA770038),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