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long-eared jerboa
学名:euchoreutes naso.
隶属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科跳鼠科,而在分类上归于跳鼠总科。
特征:
长耳跳鼠形态比较特殊,可独自构成一亚科。与其它跳鼠相比,长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极大,几乎有头体长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动物。 它被称为“沙漠中的米老鼠”。
体长8~10.5厘米,尾长15~19厘米,尾端具尾穗;与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极大,长3.8~4.7厘米,占体长的40~50%,后足5趾。
分布:
我国有数种跳鼠,其中长耳跳鼠基本上是我国特产,分布区狭窄,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国外仅见于蒙古的外阿尔泰。
习性:
长耳跳鼠大多喜欢在夜间活动,而白天则会待在地下的洞穴里。 由于居住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年来长耳跳鼠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目前长耳跳鼠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濒危物种之一。
亟待保护:
两只大耳朵,一双大而黑的眼睛,以及袋鼠一样的双腿,显然,与它的小身体不成比例,所以,这个夜间活动的长耳跳鼠被描述为“沙漠中的米老鼠”倒也不奇怪。但是,这种以昆虫为食的老鼠却命运多舛,动植物保护主义者指出,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的话,它就是濒临灭绝的10种动物之一。
为了宣传跳鼠面临的这一尴尬境地,伦敦动物学会第一次放映了这种生活在蒙古和中国野外、喜欢夜间活动的长耳跳鼠连续镜头。伦敦动物学会的原野保护负责人兼发现这种动物的蒙古探险队队长乔纳森-巴里列说:“这次探险中拍下的镜头和图像非常特别,也格外迷人。它只是众多神奇罕见又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但是,很少或者没有引起人们对其保护的关注。”
巴里列称,这种老鼠很容易被识别,因为它的耳朵几乎是头的三倍大。它的主要天敌之一是猫,他说:“这种天敌对一种动物的影响力之大令人惊讶,一只饥饿的猫一个晚上能捕捉到20只跳鼠。猫是人类引入该区域的,这里可能是沙漠环境,但是也有农业耕种或者非法采矿,人类饲养猫,是因为它们能灭鼠,但是,在夜间,如果它们依然饥饿难耐,它们就会窜进沙漠,猎捕跳鼠。”他补充说,气候改变也导致过去十年该地区严重缺水。跳鼠还被列为世界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中的濒危动物,据估计,过去10年失去了约80%的跳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