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谓学田,学田是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此后,一直延续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站——清朝。

学田的管理方式各地不一,政府也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学校通常设有专门机构或委派专人管理学田,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学官管理(特指府、州、县等官学),二是由乡绅地主管理(多为私学),三是由学校生员管理。

学田的经营方式几乎都采用租佃制,即丈量学田,招徕佃农,确定、收取租额,以佃租的方式收入资金

词语·学田【拼音】:xué tián

【注音】:ㄒㄩㄝˊ ㄊㄧㄢˊ

词语解释◎ 学田 xuétián

[school-owned land]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其收入作为学校经费

详细解释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为学校基金。

【出处】:《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元元年》:“庚辰,判国子监 孙奭 言:‘知 兖州 日,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至数百人,臣虽以俸钱赡之,然常不给。自臣去郡,恐渐废散,乞给田十顷为学粮。’从之。诸州给学田始此。”

【示例】:清恽敬《沙陇胡氏学田记》:“后世君子于私田之公于族者曰义田,义田之给于士者曰学田。”《清史稿·食货志一》:“学田,专资建学及赡恤贫士。”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