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述】

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娄,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娄口,时有清亮垂液流出。 本病主要原因为损伤,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手术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涎腺区损伤后的清创缝合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临床表现】

1.相当于腺体或导管部位的皮肤上可见到点状娄管口;

2.流出透明的液体,进食时增多。

【辅助检查】

1.对较小的腺体娄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比较大的腺体娄或导管娄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诊断】

1.外伤或外科手术史;

2.颜面皮肤小娄口,垂液流出,与进食有关;

3.导管内注入亚甲蓝可从娄口溢出。

【治疗措施】

1.抗胆碱药和加压包扎;

2.手术治疗(详见涎娄整复术)。

3.腺体娄轻型病例以口服阿托品和加压包扎为主;

4.腺体娄普通病例以口服阿托品和娄管封闭术疗效较佳;

5.导管娄可手术整复,陈旧性诞娄常需诞腺外科治疗。

6.继发感染病例应采用抗生素,对症等综合治疗。

【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防止颜面部外伤。遇颜面部损伤病例,尤其在涎腺区,应良好的清创缝合,可避免本病的发生。对涎痿手术后,禁食酸性食物,值得患者切记。

【治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娄管闭合。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娄管口缩小。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娄管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