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长乐镇域位于汨罗市东北部,北邻黄市、古仑、智峰诸乡,东连八景乡,南抵平江县伍市镇,西靠天井乡。距汨罗市区29公里。镇域清末为长乐局,民国时期为4区长乐乡。1949年隶汨罗办事处,1950年为5区长乐镇及长新乡,1955年隶长新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长新乡,长乐镇隶之;1958年长新乡与天井乡合并建先进公社,后改名长乐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长乐公社规模缩小, 与长乐镇同隶长乐区;1966年长乐公社扩大,长乐镇改隶;1984年4月社改乡,长乐改隶县;1988年乡、镇合并建为长乐镇。辖:长乐一、长乐二2个居委会;赤马、马桥、智源、青狮、估圣、长新、长南、隘口、江背、广联、白沙、水源、水府、水合、双旗15个村委会。

今长乐镇域集雨面积54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带为主;总人口29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00人;有耕地19337亩,其中水田14715亩,旱地4622亩,是汨罗市重要棉花种植基地,棉总产占全市总产的55.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30040元,各类税收810万元,财政收入1020万元,人平收入2750元,被评为“省星火科技示范镇”、“省经济百强镇”。工业、加工业形成了以生产保险柜、密集架、金库门等保安工具系列产品的支柱产业。全镇保安工具生产厂家达22家,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因而被称为“保安设备之乡”。

镇人民政府驻长乐。镇区是一个千年古镇。南朝梁、陈时(504),为古岳阳郡治,迄今1400余年,郡治在今长南村。相传古时战乱,有江西移民至此安居,取“长久安乐”之意,故称“长乐”,旧称长乐街,流传至今。古镇旧有北门、正阳、青阳、启明、钟灵、毓秀、挹秀、迎秀等10门,“普庆、同庆、吉庆、北庆、永庆”等5街,还有“鲁家、照壁、大庆”等8巷。1941年日军纵火焚烧,全镇房屋皆毁于战火。镇内现有一条古老的条石小街,宽4.5米,长约400米,两边古建筑鳞次栉比,保存较好,颇具民族特色,尚可隐约看出当年繁华景象。

长乐镇古时置有驿道铺递,又当汨罗江水道,交通方便,因而自古商贾云集。1982年建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有十字形街道1400多米,建有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890人。1993年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98人,房屋建筑面积22 89万平方米。2000年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人。

长乐镇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镇区有保安生产工具厂家16家,其中年产值逾1500万元的1个,逾800万元的2个,生产产品100余种,其中有2个获省名牌产品称号,从业人员达7560人。长乐镇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亦很发达。“长乐甜酒”、“风味腐乳”远近闻名,“长乐绿茶”香飘万里。建材、商贸、服务业发展迅速。境内有8个预制场,8个砂石公司,其它各类门店350家。2000年产生于镇区的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各类税收540万元,财政收入710万元。境内交通运输业发达。县道京(街)大(荆)线通过全境,南距伍市8公里长的互通式立交桥和北距大荆12公里互通式立交桥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长乐镇与外部的交通条件。镇区文教卫事业日新月异,有规模宏大的市属第五中学,有各项指标达国家级标准的农村初级中学,还有1所中心小学,3所幼儿园,1所农业职业学校,1个中心医院,1个有线电视台,2个文化室,1个广播站,1个电影院。

长乐镇名胜古迹亦多。镇域地处风光秀丽的智峰山南麓,清彻美丽的汨罗江穿流而过。镇区有千年古迹“回龙门”,历代龙舟竞渡得胜的龙舟皆由此返航,故名“回龙门”,又是汨罗江古航道的码头。又有望京台、望京桥,相传元顺帝流居江南,被迎帝位时,在此驻节休息,曾登高 望北京。民国时期,彭德怀、杨宗胜曾在这一带举创建苏维埃政权。1945年王震、王首道首率359旅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长乐镇是著名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乡”。镇区上、下街各有1个故事会活动点。“长乐故事会”闻名三湘,湖南卫视、湖南经视都曾在重点栏目介绍过长乐故事会活动情况,影响颇大。

长乐镇的人文资源异常丰富,如回龙门、故事会、佛教圣地、麻石街等等,回龙门是长乐镇千年历史的见证,回龙门四角飞檐,古香古色,浓缩了长乐文化的精髓。相传,屈子投江时,其遗体沿江上溯,一直到长乐镇境内的汨江,打捞遗体的人们奋力划桨,逆水而上,终于在汨江河畔打捞到了屈原的遗体。人们便在此地建筑回龙门,以此纪念屈原,使求索精神永存。故事会据考证源于明代,每逢丰收年景,人们便敲锣打鼓,踩高跷、玩故事、耍火龙,以此欢庆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事会内部组织严密,故事制作精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制作的故事都源于历史或现实的典故。踩高跷最高的达到一丈二高,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火龙队玩起来栩栩如生,呼风吐火,曾在国际龙舟节上获奖。长乐镇境内闻名远近的佛教胜地有福果寺、二岳寺、都总祠等,这些佛堂庙宇,终日香火缭绕,或点缀在繁华的商业区,或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是长乐镇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麻石街分上下两街,全长近1公里,形成于清朝,街道全部采用原始古朴的麻石铺砌而成,是长乐镇境内有名的一条商业步行街。

同时,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各项政策、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国内外来长乐发展投资兴业的工商业主纷至沓来,到目前为止,银宝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恒美纸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已在长乐镇安家落户,总投资已超过2000万元,主要工业产品有保安工具、生活用纸、五金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4]

2、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长乐镇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长乐镇位于东兰县的东部,东与花香乡接壤,西与三弄瑶族乡隔红水河相望,南连大同乡,北靠隘洞镇。镇府所在地长乐村距县城28公里。全镇总面积169.6平方公里,折合25.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504亩。现辖10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257个自然屯。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20004人。

长乐镇交通便利,国道323线穿镇而过,往东直达金城江,往南直达大化县,全镇10个村有6个村通油路,4个村通砂路,此外还有58条屯级路,全镇等级公路里程达76公里。红水河航道傍镇而过,上可达南丹、天峨、贵州,下可直抵大化、梧州、香港。通信也十分便捷,10个村全部开通了移动电话。

长乐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繁衍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树种中多属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有金丝李(壮话“费吕”)、高山柏(壮话“费桦”)。粮食作物品种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旱谷、小米、黄豆等,尤以水稻、玉米、红薯为大宗,2003年粮食总产量3251吨。经济作物主要有木薯、蔬菜、旱藕、南瓜、猫豆等,以木薯、南瓜、旱藕为大宗,其中南瓜、猫豆年产量100多吨。油料作物主要有火麻、芝麻、油茶、八角等。经济林果主要有板栗、三华李、桃果、红七柚、酸梅等,以板栗、酸梅为大宗,具有独特风味的三华李远销区内各地。杉木、枫木、红米椎、松木、喜树、油桐、香椿等优质经济林木也遍布全镇的山山弄弄。全镇林业用地面积11.25万亩,有林面积5.51万亩。主要药用植物有金银花、淮山、黄精、首乌、鸡血藤、山豆根、百合、水槟榔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猴子、麝香、果子狸、穿山甲、斑鸠、猫头鹰等。矿产资源主要有褐铁矿、大花锑矿。畜牧水产业主要以猪、牛、羊、马、鸡、鸭、鱼为主,以猪、鸡、鸭、鱼为大宗。

长乐镇的名优特产主要有旱藕粉丝、优质红粳和红粘米、酸梅、大蒜、甜笋、芝麻剑鱼和鳞块鱼、山羊、山乌鸡、板栗等。其中旱藕粉丝以其晶莹透亮、营养丰富、口感柔软、久贮耐煮且能促进消化吸收而饮誉区内;红粳米和红粘米,风味独特,美味可口,延年益寿;定安、纳标产的大蒜为反季节蔬菜,成为清明节淡季市场的抢手货,供不应求,年种植面积1000亩,产量12万公斤。

长乐镇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大自然的造化,给这里一块神奇秀美的山水,自然风景有古州坡照山、长乐牛鼻山、天然波兰洞、巴社石林等。长乐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许多仁人志士,如共和国第一代将军覃士冕,东兰早期马列主义传播者之一韦青云就是典型代表。

3、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长乐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西部,地接东阳、诸暨,37省道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204.78平方公里,辖12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3382人,是全国重点镇、国家济经综合开发示范镇、嵊州市域副中心,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百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乡镇,也是省136个中心镇之一。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电机电器为主导,服装、水带、绢丝纺织为支 柱的工业产业格局。全镇现有大小电机电器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达32多亿元,是华东地区电机电器集散地。近年来,先后开发和引进纳米树脂材料、一次性镇痛医疗器、环保电瓶车、金属网板等新项目的生产线,成为长乐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进一步加快工业区建设,构筑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到2003年底,区规划占地面积3300亩,总投资额达4.26亿元,入园企业71家,项目92只,为长乐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效益农业富有特色,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开发了以香榧、养殖花卉、茶叶为主的10条产业带,建立了9500亩香榧基地,9700亩苗木花卉基地,3550亩名茶基地,2000亩蔬菜基地,1300亩青虾养殖基地,2000亩名优水果基地,“绿溪天然有机茶”、“昆山香榧”,“宫内伊予柑”等优质农产品名声鹊起。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高规划为起点,加速打造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坚持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以东接开元、西联太平、辐射绿溪的城市发展框架,合理布局行政区、住宅区、商贸区、加快路网硬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长乐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区域重镇、生态大镇”的发展目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设一个规范、透明、高效、实干的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4、山东省平度市长乐镇

政区人口

长乐镇位于平度市区西北部,东西横距9公里,南北纵距6公里。2004年总人口3.2万人,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62.47公顷。长乐镇西部地势较平坦,东部有部分丘陵。境内河流主要有北淄阳河和中淄阳河。已探明矿种有20多个,以透辉岩、石灰岩、金、磺、铜、花岗岩6个品种为主。

1976年从昌里公社划出46个生产大队,建立长乐公社。1984年春,改长乐公社为长乐乡,1993年撤乡建镇后为长乐镇,辖46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延续至今。

经济状况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同比增长19.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50万元,比上年增长4.55%;第二产业增加值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加23.02%。财政收入1010.78万元,财政支出766.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元,同比增加336元。

工 业

2004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5.78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3家,工业总产值(现价)5.20亿元,利润总额2186万元,利税总额3877万元。限额以下工业企业502家,工业总产值(现价)10.58亿元,销售收入10.49亿元,上缴税金1592万元。

招商引资

截止2002年底,全镇共引进内资项目16家,外资项目12家。实际利用内资396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648万美元。2004年新入驻项目19个。其中,内资项目16个,到位资金1.57亿元;外资项目3个,到位资金640万美元。出口创汇670万美元。

农 业 2004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1.45亿元。其中,农业6815万元,林业65万元,牧业7613万元。粮食总产1.87万吨,花生总产3600吨,蔬菜、瓜类总产1.34万吨,水果总产470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692头,猪年末存栏1.13万头、出栏1.47万头,家禽年末存栏42.72万只、出栏112.35万只,肉蛋奶总量1.2万吨。拥有大小机械2646台,农业机械总动力4.11万千瓦。有塘坝3个,有效灌溉面积2504公顷。

个体私营经济

2004年全镇个体私营企业累计达到398家,个体工商户1367户。个体私营经济税收670万元。

社会事业

2004年全镇有中学1外、小学4处,共有在校学生3238名。医疗卫生院(所)11个。电话装机总量达到7720部,占全镇总户数的79.1%。有线电视用户498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5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2‰。

长乐镇下辖村

[1]河刘 河王 胡庄 前沙岭

后沙岭 东升 陈家 徐王

大孙家 东高家 西高家 后高家

任王庄 强家 许家 涩埠

大陈 坡子 院东 苗家

荆家 石柱 麻湾 王东

王西 西韩 桑杭 朱家

钟家 唐家 冯家 沙沟

王村 孙家庄 南韩 前吴

西辛旺 中辛旺 东辛旺 卢家

崔家疃 棣家疃 刘家疃 陈家庄

季家 祝戈庄

人口数据

([2]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0336

15429

14907

家庭户户数

10238

家庭户总人口(总)

30011

家庭户男

15213

家庭户女

14798

0-14岁(总)

5743

0-14岁男

2982

0-14岁女

2761

15-64岁(总)

21140

15-64岁男

10907

15-64岁女

10233

65岁及以上(总)

3453

65岁及以上男

1540

65岁及以上女

191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8692

5、浙江余杭市长乐镇长乐镇位于余杭市西部偏南,西南与临安市接壤,北与潘板桥、双溪镇毗连,东与余杭镇为邻。514省道穿镇而过,境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山峦起伏,竹树成林,是余杭重要茶叶产区。

【建置沿革】明代为山货交易集市之地,解放前夕属径山乡,1950年建爱民、民建、新生3乡,1956年,由爱民、民建两乡和新生乡一、二村合并为长乐乡。1961年称长乐公社,1984年重建长乐乡,1985年改建为长乐镇。

【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1978年,下乡知识青年李月莲(女)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4月,余杭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长乐林场建立。1985年,长乐乡改建长乐镇。1986年7月,余杭县精制茶厂生产的天坛牌特级珍眉绿茶获第25届日内瓦世界优质食品评比会金奖。1989年3月,长乐镇龙潭水库发电站并网发电。1993年3月,长乐镇林场林木良种基地获林业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5月21日,我国禅宗五山十刹之首的长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隆重举行殿宇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

【加强环保】以防治工业污染和保护水资源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关停污染企业2家,作出相应治理措施的单位5家,妥善协调解决有关纠纷。

【大力兴修水利】全年投资300余万元,开工兴建青芝堰、仇山排涝机埠、沙子堰3个重点水利项目。

【佛教圣地——径山】长乐径山,因径通天目得名。凌霄主峰,前有堆珠峰,右有鹏搏峰,左有宴坐峰、朝阳峰,“五峰罗列,奇巧幽邃”。四周诸峰,迤逦起伏。唐大历三年(768),建径山禅寺。宋代即被列为中华“五山十刹”之首。有龙潭飞瀑、望江亭、东坡洗砚池、灵岩碣石、松原天风、龙潭喷泉、吊桥渔歌等景观。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本僧人即来朝径山,以后数度前来,径山寺僧亦曾数度赴日传经,径山为日本临济宗之源。

径山寺毁而复建达11次。1997年5月21日,修复后的径山禅寺重新开光。全国各地数千人参加了这次隆重的佛教盛事,日本佛教界也派代表前来祝贺,为此,以茶文化、佛教文化、山水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径山风景旅游区雏形初成。

【一方名产——径山名茶】径山茶是余杭传统名茶,唐宋时已负盛名。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径山采谷雨茗,用小缶以馈人。”当时的径山茶为蒸研团茶和抹茶。南宋后期,日本佛教界名僧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等人将径山茶种与制茶方法、“茶宴”仪式带回日本,逐步形成当今的日本茶道文化。

1978年径山茶再现青春。创新后的径山茶为烘青绿茶,茶园都分布在海拔560米以上的山地,每年清明前采摘,精采细制(制1公斤干茶需64~7万个茶芽),具有独特风味: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甘醇爽口,栗香持久。1987年在全省首届斗茶会上被评为“最佳名茶”,名列第一。在’91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

文化名茶”。

6、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长乐镇位于高坪区东部,距区政府23公里,幅员面积28.5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08米。

地理位置

全镇辖2个居委会,4个居民段,14个行政村102个社。全镇总人口21916人,其中农业人口16214人,总户数6228户,其中农业户数4644户。公路四通八达,国道川鄂,省道南充、巴中、达川,县道长乐、岳池,三大公路交汇于场镇,有村道公路11条,共31公时,千人平均1.1公里。客货车364辆,每日由镇至重庆、渠县、蓬安、营山、岳池、南充市等班车客运、货运十分方便。全镇社会总产值2.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77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

镇党委、政府针对多年来增产不增收的现状,找准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商品农业发展缓慢。立足土地肥沃、水源资源丰富、距离区城较近等优势,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通过建基地带动辐射‘三大’基地初具规模。水果实现产业化。引进成片栽植优质水果10万株,高换老劣果树2万余株,人均达20株,总产量超过415吨,50%的村水果已形成产业化。蚕桑形成规模化。集中成片栽桑3200亩,100万株。改造劣桑300万株,500万株桑中60%实现良桑化,养蚕量上升到3280张。水禽专业化。以天府肉鸭为主的水禽专业已发展到18万多只,40%的村形成了规模饲养,50只以上的专业大户占农户总数的30%。水产高产化。成片高产示范稻田养鱼片发展23片,2200亩。蔬菜商品化。全镇商品蔬菜面积达1500亩,总收入达到210万元。通过该镇加大猪、蚕、果、鱼、禽、菜等基地建设力度,培植小康支柱产业,实现了农业总产值6118.2万元。

强化基地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近年来,通过对基地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长乐镇基本建成了猪、鱼、禽、菜四大基地建设。生猪生产,主要是靠酿酒户酒糟喂养。出栏肥猪9000头,水产养殖以稻田养鱼与工程养鱼相结合,成效显著,年产成鱼350吨,中国农业部稻田养鱼现场会在长乐镇召开。开发螺溪河水禽养殖,年养鸭100万只,孵抱上蛋500万株,人平养鸭100只,人均增收80元。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活力增强。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全镇有乡镇企业363户,民营企业35户,新增固定资产达505万元,全年劳务输出达4500人,创收1400万元。

[3]长乐镇下辖村:

跳墩坝村

石板坡村

柏树林村

三板桥村

东庙子村

柳家沟村

白庙子村

长兴沟村

三清庙村

红岩洞村

白塔寺村

空洞坳村

苏家桥村

回龙桥村

长乐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9670

10358

9312

家庭户户数

657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9083

家庭户男

9994

家庭户女

9089

0-14岁(总)

4639

0-14岁男

2578

0-14岁女

2061

15-64岁(总)

13488

15-64岁男

7022

15-64岁女

6466

65岁及以上(总)

1543

65岁及以上男

758

65岁及以上女

78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8969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