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L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全称The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Linguistics,简称IOL),面向高中学生,是一项国际性的比赛,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比赛的目的是为学生打开语言学的神秘之门,介绍语言学下属的诸多子学科以及其学科研究的多样性。由于全世界的中学都没有开语言学的课,于是举办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就显得更为必要。

第一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于2003年在保加利亚举办,此后每一年都有比赛,分别在莫斯科、荷兰、爱沙尼亚、圣彼得堡举行。2008年的赛事又是在保加利亚进行。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前身是曾在苏联时代的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保加利亚举办了40逾年的“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届比赛于1965年举行,它是由爱菲尔德·纳瓯莫维奇·齐林斯基 (Alfred Naumovich Zhurinskiy) 最早发起的,他本人设计了第一届比赛的全部问题。

竞赛中的问题包罗万象,含语音知识、历史语言学、句法学,甚至还包括人造语言(因为科学家对此颇感兴趣)。所有的问题皆直接取材于语言学家的日常研究,只不过是加以简化。有趣的地方是,参赛者不需具备任何的语言学知识或者懂得多种语言,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考题的范围内找得到答案。换句话来说,就是只要应用一点逻辑的知识再加上细心,任何人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揭示语言背后的结构规律,以及分析人类使用语言的习惯。尽管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些问题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语言学家也争论不休,但作为竞赛性质的考题则出自不偏不倚的观点,因为比赛的目的是向学生引介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IOL分为个人赛和小组赛。个人赛规定选手在6个小时以内解决5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分值等同,皆为20分。小组赛通常只需解决一个问题,小组成员要求在4个小时以内解决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所有的参赛选手可以选择自己的比赛语言——所有的问题都会翻译成他们选定的语种。

虽然比赛的核心在于学术探讨,可是每一年的比赛都为来自各国的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的平台,不仅仅能交上朋友,还能挑战自己的语言水平。但愿第六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能为所有的参赛队员和教练员带来快乐,也祝愿他们能从本次竞赛当中得到有益的收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