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穴位取穴法:

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详见此足底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湿疹。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太白穴 Tài bái(SP3)

〖穴位取穴法〗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太白穴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大白穴。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

(1)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