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拉封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让·德·拉封丹

人物简介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法国诗人,以《寓言诗》(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后世。

拉封丹生于法国中部埃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当时属香槟),父亲为政府官员。曾习法律、神学,但最后决心成为作家。1652年至1671年,继承父业,在家乡担任水泽与森林的管理人。1664年出版《故事诗》(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内容取材自薄伽丘、拉伯雷、阿里奥斯托等人,虽然文笔高雅,但淫秽的场面不少,被时人评为有伤风化。《寓言诗》的初版于1668年面世,大受好评,驱使他继续撰写下去,直至逝世(共十二卷)。

拉封丹一生缺钱,但多有贵人扶助,包括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富凯(Nicolas Fouquet),也与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文坛巨子友善。富凯失势被捕后,拉封丹曾公开为他求情,惹来路易十四的不悦。拉封丹一生始终为皇室所冷落,但由于文名愈来愈高,在1683年进入法兰西学院。晚年皈依宗教,73岁时在巴黎辞世,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Cimetière du Père-Lachaise)。

人物生平1621年9月7日出生于法国香槟省的夏托蒂埃里,父亲是湖泊森林管理处的小官吏。他幼年时常跟父亲到树林里去散步,从小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无比的热爱。他在祖父丰富的藏书中发现了马莱伯的抒情诗,从此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41年,拉封丹去巴黎学习神学,后又改学法律。1647年由父亲作主娶了年仅14岁的玛丽·埃利卡特为妻,1652年接替父职。但他不善管理,终于在1657年携家定居巴黎。

拉封丹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达官贵人的庇护之下。他首先投靠财政总监富凯,以每季度写几首诗来换取一笔年金。1661年富凯被捕入狱,拉封丹陷于困境,妻子返回原籍。他先后投靠过奥尔良公爵夫人(1664~1672)、德·拉·萨布里也尔夫人(1673~1693)、银行家之女安娜·德尔瓦(1693~1695),于1695年4月13日去世。

创作理念拉封丹的寓言善于借用现成的民间故事情节,运用诗的语言对之进行再创造。他的寓言诗对17世纪法国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讽刺。拉封丹的寓言诗,与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诗一起,构成了世界寓言作品中最高的三座丰碑。

拉封丹创作的寓言故事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丑恶嘴脸。已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中的名篇,如狼和小羊,乌鸦和狐狸等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广为流传。

相关作品《寓言诗》(1668~1694)

《故事诗》(1664~1685)

《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1669,韵文小说)

拉封丹在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他在去世前两年表示忏悔,公开否定了自己的作品。

注:

《寓言诗》里头的故事并非拉封丹自编,主要来自古希腊的伊索、古罗马的寓言家费德鲁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书》(Pañchatantra;梵文:पञ्चतन्त्र )。不过,拉封丹化陈旧为新鲜,将寓言这传统体裁推至一个新高度。他的诗风灵活,词汇丰富,格律多变,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嘴脸。

人物名言耐力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寓言诗》中的名句:

总要有人爱听,拍马屁者才活得成。(... Tout flatteur/ Vit aux dépens de celui qui l'écoute.) ─〈乌鸦与狐狸〉("Le corbeau et le renard"),卷一第二篇

宁吃苦不愿死,世人莫非如此。(Plutôt souffrir que mourir, c'est la devise des hommes.)─〈死神与樵夫〉("La mort et le bûcheron"), 卷一第16篇

吾躬能屈,风吹不折。[1](Je plie et ne romps pas.)─〈橡树与芦苇〉("Le chêne et le roseau"),卷一第22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