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甘肃省陇南市礼县马河乡马河乡位于礼县东北部,总面积105.14平方公里,耕地4.01万亩,总人口9491人,有行政村14个,机关驻地马河村(北纬34°19′,东经105°24′),距县城45公里。
1956年建立马河乡人民政府,1961年成立马河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马河乡建制。有八年制学校1所,小学13所,在校师生1300余人。乡有卫生院,村有医疗站。公路串联部分行政村。
境内素有“三沟四梁”之称,属梁峁沟壑区,沟随梁自西北向东南渐次倾斜,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最高海拔2122米,无霜期150天左右。境内土质瘠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1990年粮食年总产2530.92吨,工农业总产值237.63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86.8元。
马河乡地处礼县东北部,距离县城50多公里,山大沟深,交通不畅阻碍着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年以来,马河乡把公路建设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多次召开了公路建设专题会,对公路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乡上领导和干部分组驻村蹲点,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公路大会战中来,迅速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了公路建设的新高潮。全乡先后累计投工投劳8.3万人次,投入大型机械20多台次,移动土石方16.6万立方米,铺砂12000多立方米,整修了县乡公路盐马公路12公里。经过全乡干部群众近半年的苦战,彻底打通了彦龙村至吴河村、彦龙村至八庙村公路、孟泉村至永坪乡边界、杨喜村至固城乡边界、八庙村至红河乡边界通道,把乡境内“三沟两梁”及周边的村庄连接了起来。至此,该乡“三纵两横三延伸”的公路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乡上还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兴修田间道路128公里。
2、黑龙江省宁安市马河乡马河乡位于宁安市东南部,南与吉林省汪清县接壤,北与东京城镇相邻,牡图铁路、宁马公路横穿全境,交通发达便利,行政辖区总面积592平方公里,全乡辖区16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总人口20178人,其中农业人口15734人,劳动力11500人。
马莲河一带,清初即有散居农户,到清代中叶已形成15个村落。中华民国时期,隶属宁安县镇抚乡管辖。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强行“归屯并户”,将马莲河一带的村屯并成5个村。1933年1月,划为第三区马莲河保,1939年设马莲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属第三自治区,1947年5月划归镜泊县,划为第二区。1948年8月,镜泊县并人宁安县后,改为第八区,1955年改为马莲河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马河乡。1958年9月,并人东京城镇人民公社。1961年1月,从东京城镇公社划出,成立马河公社。1984年4月,改为马河乡。
现有耕地4.8万亩,其中水田1.1万亩,森林面积70.4万亩,其中国有森林面积68.7万亩,乡属森林面积4.4万亩,水利灌溉面积350公顷,占总耕地13%。
马河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灰石矿储藏量2000万吨,还有金矿、铜矿、粘土矿等。全乡现有各类企业127个,有年产水泥12万吨大型水泥厂1个。服务性企事业单位健全,有四个火车站,金融机构信用社2个,邮政、通信网络覆盖全乡。
马河乡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称,为适应入世,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突出以下五项产业,一是依托位于浅山区,草场资源丰富,大力发展畜牧业,2005年黄牛饲养量达2.05万头;二是发挥耕种特色,推进小杂粮种植生产;三是改造“三红”蔬菜温室大棚,使高效节能温室蔬菜大棚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四是发展食用菌产业,以黑木耳、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总量2005年已达1500万袋以上;五是依托地理交通优势,发展路边经济,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中。
3、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马河乡马河乡位于陇西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约55公里,区域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带。全乡地形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地貌为黄土梁卯与河谷地形。平均海拔1800米,无霜期141天,年均降水量不足430mm,平均气温5.9℃。辖8个村、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825人。辖区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22亩,人均3.2亩,横穿全境,全镇村村通汽车,社社通农用车,有大小道路50余条,公路总里程达360余公里,交通较为便利。2006年总产粮食4080吨,人均产粮39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05元。
2006年,全乡夏秋比达4 :6,粮经比3 :7,其中洋芋种植面积74500亩,农民人均从洋芋产业中获得纯收入3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5%左右。大力发展饲养殖的各项扶持政策。坚持以畜促草、以草带畜、草畜转化,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目前,全镇大家畜4300头(匹),猪8500头,羊2680只,鸡1.2万只,建立优质牧草基地3000亩,“家家户户养猪鸡,规模养殖有牛羊”的养殖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