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概况鹅埠镇地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西大门,东与园墩乡接壤,西与惠东县交界,南毗小漠,全镇总面积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6.7公顷,山地6666.7公顷,粮食面积1000公顷,下辖8个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5万人,少数民族500人。
鹅埠镇是老区,山区镇,工业卫星镇。交通方便,广汕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地理位置优越,能源充足,资源丰富,通讯快捷,具有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经济发展鹅埠镇确立“工业兴镇、鞋业富镇”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制鞋特色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制鞋专业镇。突出工业主战场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开发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30多家,其中制鞋及制鞋配套企业近100家,初步形成了制鞋专业镇的雏形。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亿元,比增26.7%。
通过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改变了城乡面貌;壮大了经济总量,活跃了商贸;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2001年以来,全镇工业产值年均递增38%; 2005年达到430多万元;2005年5月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是2001年底的3倍多;2005年用电量比2003年增长55.6%。2001年—2005年全镇新开发工业区、商住区面积近90万平方米,新建设居民楼房700多幢,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新亮点。2005年,鹅埠镇被海丰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乡镇”,在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考核中获得二类地区第一名。
鹅埠镇新工业区
鹅埠工业区位于海丰县西部地区的鹅埠镇区西北面,面积6平方公里,现已引进了广信鞋业有限公司等10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制鞋企业在工业区内落户,使全镇制鞋企业发展到110多家,成为我县制鞋重要基地。2001年,我县为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出台了《海丰县鼓励投资开发西部地区的优惠规定》,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该工业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毗邻制鞋业发达的惠东县吉隆、黄埠二镇。
地方风俗畲族是海丰县唯一有聚落群居的少数民族,畲族人自称“呵螺”[ho le],居住在海丰鹅埠镇的红罗村。只有40多户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海丰写成俗字“輋”。畲族是瑶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特别是畲语,是混杂着大量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语言。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聚居有畲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蓝、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盘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时男女结椎形发鬃,赤足走路。耕种前先把树木山草烧毁,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松土耕作,过着贫困的刀耕火种生活。
元末,元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文天祥扶幼帝到粤闽二省交界处曾组织过畲民与元兵作战,当时畲民有8000余人一直在福建的泉州、汀州与元兵作战,后元朝统治局势已定,才被迫投降,其中部分畲民逃进深山老林,靠狩猎为主,有的逃至惠阳,海丰山区。直至明永乐五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赐畲族银元,细绢衣一裘,还设畲官,畲族从此才重新承认朝廷,每年用兽皮纳税,与汉人交往又渐渐密切起来。
现在,因为长期畲汉杂居,畲族大都汉化。虽然如此,他们仍有自己许多独特习俗相裘至今。
畲族,有自已语言(近似“粘米”方言)。
畲族人的名字,按辈序每代以一个字命名。
畲族人过去只准在蓝、雷、黎、盘人姓中通婚,定婚时,以银元为聘金,若定婚三天内男女双方家庭人,畜平安无事,则将新娘迎娶过门,否则便是婚姻不详之兆而告吹。迎亲没有花轿,但路远的却可半途寄宿,用不着拜堂,妻子不能离婚,却允许寡妇再嫁,不过只准嫁给族内。
畲族有二个隆重节目,一个称“招兵节”。五年举行一次,节日持续三天三夜,一个“鸡公王生”即每年春节后的初八日举行。
十月至冬至前,由“师公”(“法师”)择定吉日举行“招兵节”,节前,“师公”要把许多事办好,制作五颜六色的“龙旗”,画符贴于各家牛舍、灶台、并在村中公厅挂上“祖公图”,节日那天把三只鸡、鹅、鸭用铁丝穿成串,敲锣打鼓送至村后祖坟,又到村中各个井台请来“井神”,一直进行到第三天,才举行招兵仪式。
这一大家家户户吃晚饭后,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拥向公厅前看“师公”“招兵”。厅前搭起“招兵”台,插上“龙旗”,“师公”身穿袈裟,手握牛角号,雄赳赳登台念经,掷“圣簧”(一阴一阳),若行“圣经”就算兵马已到了,这时,“师公”即把“龙旗”取下掷与台下长辈,大家于是敲锣打鼓把兵迎到公厅。但倘若掷成“性交”,就意味“兵马”未到,就呼呼地吹响牛角,以示“召唤”,就这样依次把祖公各营兵马招齐。这时,乡民们欢天喜地拥进公厅烧香点烛,供上“三牲”犒赏“将士”,有的剪草撤到地上“喂马”。
招兵过后,就请驱邪,其实,“招兵节”和“鸡公王生”都是畲族人,纪念他们祖宗而举行的一种祭祖和驱邪求平安的仪式。传说,畲族的祖先因征夷有功,高辛帝封其为驸马,娶三公主为妻,他生得三男二女,因见高皇帝来访,将予盛于盘和蓝,因得皇帝赐姓盘、蓝,恰此时,又响雷,三儿子就被赐姓雷。附马为了不与百姓争地,请高皇帝准许其家搬出家乡到山区居住,而世代护卫着江山社稷,不过,这些都是民间相传下来的地方掌故。[2]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总人口
13029
男
6698
女
6331
家庭户户数
2631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795
家庭户男
6003
家庭户女
5792
0-14岁(总)
4083
0-14岁男
2117
0-14岁女
1966
15-64岁(总)
8049
15-64岁男
4186
15-64岁女
3863
65岁及以上(总)
897
65岁及以上男
395
65岁及以上女
50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