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4月15日“双喜临门”:一是被列为“广州市科普基地”,二是被纳入国家科技部的“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课题。数千件“藏在深闺”的珍贵医史文物、中药草药终于盼来同普通市民见面的一天!

医药文物藏量居全国前列

这个中国传统医药文物博物馆分为三个部分,藏品数量、规模都是华南第一、全国可数!医史馆中,4000余件医药文物遍及从夏、商到清的各个历史朝代,完整反映出中医中药的浮沉发展;中药标本馆里,从上世纪50年代起精心收集自民间的上万件中药材蔚为大观,有不少还是“全国之最”;还有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药圃,令繁华的广州市中心生存了上千种山野中草药,遍地都是宝!

甲骨文犹可辨“疾”和“病”

在医史馆记者看到,老师们正在为文物重新拍照、编写简介。在罗英老师的指点下,我们连连惊叹:一片两厘米见方的龟壳上,依稀可见现存最早的甲骨文“病”、“疾”;商代的玉针、玉斧,是古人用来排脓放血的最初工具;早在《周礼》当中,中医已经开始分科建立医师制度,而且还有作为营养师的“食医”独立出来;在宋理宗年间(公元1229年)的苏州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沿用至今的“医院”一词;越秀山上三元宫的炼功图碑本已被毁,幸好其拓片还完整地保存于此,反映出道家修身养性的正宗;清朝年间的十二生肖药瓶精美完整,全国现仅余两套……

馆藏最多的要数各朝各代的药罐、研钵、香炉、针筒等,颜色、质地各异,从小手指粗到半人高的都有。这些珍品中,有1073件是一位叫宋大仁的广东籍名医、医史家所捐赠,其它历代中医药典籍、书画也颇多善本。为保证展品的科学性,学校还曾专门请来上海博物馆收藏部前主任郭若愚先生,逐件考订其时间、真伪、器物功用。

整藏品布展馆恭迎市民

学校“科普基地”建设的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市政府20万元专款拨到,目前正在逐步给馆藏文物、标本和植物拍照,制成图片集和光盘,下一步还将增加展馆当中的电脑互动设施,培训多名学生讲解员。预计到5月中旬,展馆可以正式向社会开放。学校领导还透露,待明年进驻大学城后,中医药大学可能会把主体建筑的相当部分作为博物馆的新址,并争取在周边的城市公园中开辟“中药园”。

来自: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