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之乡】
曲阳之享有盛名,更因他创造了灿烂的石雕文化。相传是张良之师 ------ 与鬼谷子齐名的黄石公著下了《雕刻天书》,才有人在黄山上创习石木雕刻。到西汉(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时期雕刻已盛,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从此,曲阳石雕步入辉煌,技艺日趋精湛,雕刻艺人辈出。元朝时期著名雕刻大师杨琼雕刻的“一狮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称为绝艺。清(公元 1644 – 1911 年)末艺人的雕刻“仙鹤”、“干枝梅”一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更使曲阳石雕声名鹊起。从云冈石窟、乐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至阿房宫、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到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处处都留下了曲阳人的雕刻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雕刻艺术焕发出了新的光彩。艺人把浮雕、镂雕、圆雕的技法和现代解剖学、透视学、美学融入雕刻技艺中,使仿古作品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现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深。艺人中的代表人物、当代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卢进桥的“卧观音”、“三大仕”等八件作品,被国家视为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甄彦苍,开创了崭新的“西洋派”雕刻技法,其雕品更神采具备。 曲阳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时期,曲阳就出现了陶器,至商周时期制陶已获很大发展。到隋朝(公元 581 年 – 618 年)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公元 618 年 – 907 年)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公元 969 年 – 1127 年)时期达到鼎盛,是著名的宋代五大官窑之一——定窑所在地。定窑的瓷器在海内外有极大的影响。尤以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名列陶瓷之冠。定窑的花瓷更以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刻花手法多种多样而著称。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著“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赞美定瓷的风采。当时的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还大量出口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印度、波斯、土耳其和非洲。至今在大英博物馆里,古定瓷还被作为艺术收藏品收藏。现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定瓷的珍宝“孩儿枕”等。定瓷在元代毁于战乱,大部分工匠南下谋生,为后来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 世纪 70 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定窑又恢复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