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中郎将董和之子。初为太子舍人。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虑后主年轻,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请以允、费祎、郭攸之任宫省事。不久,迁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允对后主常诤谏。时后主宠宦官黄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数责皓。皓畏允,允在世时不敢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九年,卒。
【人物传记】:
允自刘备立太子后,董允一直侍奉刘禅。诸葛亮北伐前,在《出师表》中推荐董允,董对上匡正刘禅、对下斥责黄皓,使两人不敢胡作非为。董允多次推辞了他应得到的爵位、封土和高官。曹丕五路兵犯蜀汉,刘禅命黄门侍郎董允征询诸葛亮。诸葛亮北伐前上《出师表》推荐董允为侍中。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互相控告对方,董允保举杨仪而质疑魏延。又为了接见董恢而放弃了重要的游宴,都体现了董允为人正道、礼贤下士、不求高官厚禄的优秀品质。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死后,陈祗与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在整部《三国志》中,董允是极少数能够立传“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足见其人之优越。
【历史评价】:
诸葛亮: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出师表》)
蒋琬: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 (《三国志—董允传》)
陈寿:秉心公亮。(《三国志—董允传》)
常璩: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华阳国志》)
陈寿:董允匡主,义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评》)
裴松之: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三国志—董允传》裴松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