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汉语释义
阳
(1)阳yáng
(2)(形声。从阜,昜(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3)同本义[southofahillornorthofariver]
阳,高明也。――《说文》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尔雅》
利刊阳木而火之。――《周礼•柞氏》。注:“生于山南为阳木。”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华山之阳。――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阳谷皆入汶。――清•姚鼐《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4)又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洛阳(在洛河之北);阳陆(山之南);阳濒(水之北岸);阳林(生在山南的林木);阳木(山南之木);阳柯(向阳光或南向的树枝);阳崖(向南的山崖);阳坡(向阳的山坡)
(5)太阳[sun]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小雅•湛露》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斜阳草树。――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少年如朝阳。――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6)又如:阳精(太阳);斜阳;阳宗(指太阳);阳明(太阳、阳光。也指光明。人体经络名);阳彩(日光,太阳的色彩)
(7)物体的正面,前面[infront;atthehead]
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清•顾炎武《日知录•钱面》
(8)男性生殖器[malegenitals]
其国男子年五十余,阳多痿。――《海国闻见录•东洋记》
(9)又如:阳物(男性生殖器)
(10)农历十月的别称[thetenthmonthofthelunaryear]。如:阳月(农历十月的别名,也称小阳春);阳朔(农历十月初一)
(11)精液[semen]
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玉堂嘉话》
(12)外面[outside;out]
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汉•王充《论衡定贤》
(13)又如:阳浮(表面顺从);阳效(表面的功效);阳冻(地面上的冰冻);阳事(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阳冰(结在水面的冰)
(14)晴天[fineday;sunnyday]
仰福帝居,阳曜阴藏。――《文选•张衡•西京赋》
(15)天[sky;heavens]
阳灵停曜于其表,阴祗雾于其里。――《文选•左思•魏都赋》
(16)又如:阳灵(天神);阳祀(祭天及宗庙)
(17)人世[theworld]
唐王游地府,回生阳世,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西游记》
(18)又如:阳类(人世间的物类);阳寿(人在世间的寿命);阳报(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阳功(人间功德)
(19)额[front]。又指前面正面
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周礼》
(20)眸子。借指美目[pupil]
阳,《方言》:燕、代、朝鲜、洌水之间或好目为阳。――卷子本《玉篇》
(21)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阳是贯彻于一切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inChinesephilosophy,medicine,etc.)Yang,themasculineorpositiveprincipleinnature]。如:阴阳二气;阳九
(22)古代阴阳家、方士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一元为一百零六岁,有旱灾九年,称为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
(23)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为奇数,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为阴数之穷。
(24)道家称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天厄称为阳九,地亏称为百六);阳干(指十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即列于单数位天干。与阴相对);阳木(春夏所生的树木。一说为山南之木);阳辰(相术家以十二地支中的单数位,子、寅、辰、午、申、戊六日为阳辰,余六日为阴辰);阳鱼(鱼。因其生于阴生属于阳,故名);阳童(未成年而死的庶子。一说男孩夭亡为阳童,女孩夭亡为阴童);阳施(阳气散布);阳道(外事,政事);阳会(古俗妇女于每月十九日夜举行的一种聚会);阳德(阳气。也指日);阳错(阴阳家的迷信之说);阳声(古乐声分阴阳,六律为阳声。也指清声);阳灵(祭天之所。也指太阳)
(25)中国中医学上指人体内部某些器官[internalorgan]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素问》
(26)又如:阳病(中医指阳虚有寒的病症);阳疾(中医指热邪)
(27)春秋国名[Yangstate]。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28)春秋燕邑名[Yangcity]。在今河南省唐县东北
(29)指春夏[springandsummer]
夫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此牵乎天者也。――张衡《西京赋》
(30)又如:阳和(春天的暖气);阳夏(夏季);阳时(春夏之时);阳官(指《周礼》中的春官)
(31)中午[noon]
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同人祭日以朝及暗。――《礼记》
(32)通“旸”。日出[comingoutofthesun]
殷人祭其阳。――《礼记•祭义》。郑玄注:“阳,读为曰雨曰旸之旸。”
艾,时阳若。――《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33)姓。如:阳成(复姓)
阳
(1)阳yáng
(2)凸出[inrelief]。如:阳沟里失风(喻在安全场合出事);阳文(镂刻在器物上凸起的文字。也称阳识);阳刻(浮雕)
(3)带正电的[positive]。如:阳电;阳极
(4)颜色明亮[bright]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曹植《洛神赋》
(5)鲜明[clear-cut]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吕氏春秋》
(6)温暖[warm]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诗•豳风》
(7)又如:阳回(阳气回转);阳晁(晴朗的早晨);阳嘉(春日的暖气);阳春有脚(比喻为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
(8)干旱[dry]
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汉书》
(9)诈伪[fake]
皆阳应曰。――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0)如:阳言(诈言。同佯言)
(11)奇数[odd]
阳数奇,阴数偶。――《白虎通》
(12)又如:阳爵(奇数的爵位等级);阳数(奇数)
阳
(1)阳yáng
(2)外露;显露[appear;manifestitself]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3)假装[pretend;feign]
而箕子被发阳狂。――《大戴礼记•保傅》
然阳浮慕之。――《史记•酷吏张汤传》
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晋•葛洪《抱朴子》
(4)复苏;生长[resuscitate;grow]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潜《杂诗》
(5)通“扬”。举起[raise;lift]
君子阳阳。――《诗•王风•君子阳阳》。王先谦云:“阳为扬之假借。”
其声清阳而远闻。――《周礼•考工记•梓人》
阳
(1)阳yáng
(2)表面上[openly]
吴主孙休,恐其内变,阳示恩宠,内实防之。――《三国演义》
(3)又如:阳施阴夺(表面给予,暗中夺回);阳奉阴违
词组
阳春yángchūn
[springseason]温暖的春天
阳春白雪
yángchūn-báixuě
(1)[theSpringSnowamelodyoftheeliteinthestateofChu]∶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
(2)[highbrowartandliterature]∶喻指高深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唐•薛用弱《王涣之》
阳春砂yángchūnshā
[Amomumvillosumlour]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条状披针形,花白色,蒴果椭圆形,种子棕红色或暗褐色。种子入中药,叫砂仁。产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阳电yángdiàn
[positiveelectricity]正电
阳电子yángdiànzi
[positron;positiveelectron]正电子
阳奉阴违yángfèng-yīnwéi
[overtlyagree,butcovertlyoppose;outwardlyobeybutinwardlyoppose]当众同意背后反对
如有日与胥徒比,而阳奉阴违,名去实存者,断以白简随其后。――《明臣奏议•革大户行召募疏》
阳沟yánggōu
[ditch;opendrain]开口的排水沟
阳关大道yángguāndàdào
(1)[openroad;thorougfare]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的交通大道
存孝也则你这一灵儿休忘了阳关大道。――《元曲选外编•器存孝》
(2)又作“阳关道”
阳光yángguāng
[sunshine;sunlight]日光
阳光充足
阳极yángjí
(1)[anode;positiveelectrode(pole)]
(2)这样一种电极,该电极上的电子离开器件而进入外电路
阳极栅
(3)电子管的集电极
阳嘉yángjiā
[thetitleofEmperorShun'sreignineasterHanDynasty]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公元132――135年)
阳嘉元年yángjiāyuánnián
[thetitleofEmperorShun'sreigninHanDynasey]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
阳间yángjiān
[thepresentworld]人世间
阳茎yángjīng
[phallus]雄性无脊椎动物在交配中发生作用的部分;尤指雄性昆虫第九腹节的一个中央插入器官
阳狂yángkuáng
[pretendtobemad]假装疯颠。也作“佯狂”
阳离子yánglízǐ
(1)[positiveion;cation]∶带正电荷的离子(如氢离子、钙离子或铵离子)
(2)[ioncation]∶正离子
阳历yánglì
[solarcalendar]太阳历。以回归年为基准的一种历法,一年的长度为365.24220日
阳面,阳面儿yángmiàn,yángmiànr
[exposedtothesun][建筑物等]向阳的一面
楼房阳面的房间冬天住着暖和
阳明山yángmíngshān
[YangmingMount]中国台湾省著名山峰。在台湾岛北部,山青谷翠,是著名风景区
阳平yángpíng
[therisingtoneofthefourtonesinwodernstandardChinespronounciation]升调;现代汉语四声中的第二声
阳坡yángpō
(1)[slopefacingsouth]∶南侧的山坡――主要用于中国的山脉
(2)[adret]∶白天可充分接受阳光照射的山坡――主要用于阿尔卑斯山脉
阳婆yángpó
[sun][方]∶太阳
阳畦yángqí
[riceseedingbedfacingsouth]苗床的一种,设在向阳的地方,四周用土培成框,北面或四周安上风障,利用阳光加温
阳伞yángsǎn
(1)[parasol]∶遮阳轻伞,尤指女用者
(2)[sunshade]∶遮太阳光的伞,用铁、竹、木做伞骨,蒙上布或绸子做成,有的地方叫旱伞
阳盛yángshèng
[overabundanceofyang]阳热亢盛、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阳世yángshì
[inthelandoftheliving]阳间,人世间
阳寿yángshòu
[peopleenjoygoodhealth]指人活在世间的寿命
阳朔yángshuò
[Yangshuo]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辖县。为著名风景区,有“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
阳燧yángsuì
[brassmirrowplacedinthesuntogenerateenoughheattoignitedrygrass]古代用铜制作的镜子形状的利用太阳取火的器具
阳台yángtái
[verander;porch;balcony]从房屋墙面伸出的平台
阳痿yángwěi
[impotence]指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时期,出现阴茎不举或举而不坚、坚而不久的病症
阳文yángwén
[characterscutinrelief]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阳性yángxìng
(1)[masculinegender]∶某些语言的语法范畴之一,有的与自然性别中的男性、雄性对应,有的与自然性别不一致
(2)[positive]∶诊断疾病时对进行某种试验或化验所得结果的表示方法。说明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存在或对某种药物有过敏反应
阳性反应
阳韵yángyùn
[terminalsoundwithm,n,ng]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阳宅yángzhái
[thisworld(oppositetothenetherworld)]旧时看风水的人称墓地为阴宅,住宅为阳宅
2、古汉语释义
阳[yánɡㄧㄤˊ]
笔画数:6,部首:阝,笔顺编号:52251
[《广韵》与章切,平阳,以。]
“昜”的今字。亦作“氜”。“阳”的简体字。亦作“阦”。亦作“霷”。
通“场、暘”
音同形近的通假---- 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阳、场、暘 ——阳(现简体字为阳)借为场(现简体字为场)。《说文》:“场,祭神道也。”《尔雅·释宫》:“场,道也。”“场”古音读“唐”。唐时古文作“暘”,与阳、场皆从易声。《尔雅·释宫》:“庙中路谓之唐。”《诗传》:“唐,堂涂也。”章太炎在《庄子解故》中说:“道、涂、场三字,双声而同义。”《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迷阳”即“迷场”,犹言“迷涂”。按阳、场、暘三字,形声相近,故义亦相通。(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何休注:“泓,水名。水北曰阳。”晋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谷水阳,婉娈昆山阴。”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旧注:“太行,山名,在怀州。阳,南也。”清钱泳《履园丛话•陵墓•会稽郡王墓》:“先六世祖宋驸马都尉、会稽郡王暨贤穆大长公主合葬之墓,在天台县西北三十里,护国寺东五百步,凤皇山之阳。”
2.日光照得见的一面,向阳部分。
《周礼•考工记•轮人》:“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贾公彦疏:“记识其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之处。”
3.物体的正面,前面。
《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袧”唐贾公彦疏:“凡裳前三幅后四幅者,前为阳,后为阴,故前三后四,各象阴阳也。”宋苏轼《四菩萨阁记》:“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板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为天王。”清顾炎武《日知录•钱面》:“自昔以钱之有字处为阴,无字处为阳。”
4.外面。
《左传•僖公十五年》“阴血周作”唐孔颖达疏:“外为阳,内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5.凸出的。
明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参见“阳文”。
6.外露;显露。
《管子•侈靡》:“阳者进谋,几者应感。”戴望校正:“阳者谓显明其事者,欲进而为谋。”《庄子•达生》:“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成玄英疏:“阳,显也。”
7.假装。
《韩非子•说难》:“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汉书•高帝纪上》:“春正月,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故胜己者,则不得闻,闻亦阳不知也。”
8.借指表面上。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华人于金厂附近开设店铺,阳售杂货,阴购金砂。”
9.太阳;阳光。
《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毛传:“阳,日也。”《楚辞•远游》:“阳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径度。”王逸注:“日耀旭曙,旦欲明也。”洪兴祖补注:“《诗》云:杲杲日出。”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郭小川《秋日谈心》诗:“暖暖的秋阳,又照我们高谈阔论尝新酒。”
10.中午。
《礼记•祭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郑玄注:“阳读为曰雨曰旸之旸,谓日中时也。”孔颖达疏:“案《洪范•庶征》云:‘曰雨曰旸。’旸谓亢阳干燥,日中之时,亦明日中干燥,异于昏明。”
11.指晴天。
《文选•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薛综注:“太微宫,阳时则见,阴时则藏。”
12.指天。
《楚辞•王褒〈九怀•通路〉》:“乘虬兮登阳,载象兮上行。”王逸注:“意欲驾龙而升云也。”
13.正。与“负”相对。
《管子•枢言》:“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郭沫若等集校:“此阴阳犹今言正负。”
14.今指带阳电的。如:阳极,阳电。
15.亢阳之气。
《楚辞•天问》:“天式从横,阳离爰死。”王逸注:“人失阳气则死。”唐韩愈《重云一首李观疾赠之》诗:“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宋杨万里《晓炊黄竹庄》诗之二:“地底阳生人不觉,烧痕未冷已青青。”
16.刚猛。
《易•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高亨注:“坤为阴卦,为柔;干为阳卦,为刚。”《庄子•人间世》:“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成玄英疏:“阳,刚猛也。”
17.大;强大。
《战国策•秦策一》:“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高诱注:“阴,小;阳,大。”
18.响亮。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有一天,听见村里有面小铜锣,阴一声,阳一声,当当地敲过来了。”
19.鲜明;明亮。
《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毛传:“阳,明也。”《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王逸注:“阴,晦也。阳,明也。”《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陈奇猷校释引夏纬瑛曰:“‘色阳’是颜色鲜明、漂亮的意思。”
20.温和;温暖。
《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毛传:“阳,温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杜预注:“愆,过也。谓冬温。”晋陶潜《杂诗》之六:“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王瑶注:“阳,温暖。”
21.指春夏季节。
《文选•潘岳〈闲居赋〉》:“若乃背冬涉春,阴谢阳施。”李善注引《神农本草》:“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晋潘岳《笙赋》:“时阳初暖,临川送离。”
22.复苏;生长。
《庄子•齐物论》:“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成玄英疏:“阳,生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积美阳芬香,以通之天。”晋陶潜《杂诗》之三:“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23.指人世。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农夫附尸》:“冥中以我阳寿未尽,即令回阳。”参见“阳闲”、“阳宅”。
24.开放。
《后汉书•班固传上》:“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李贤注:“合谓之阴,开谓之阳。”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25.干旱。
《汉书•王莽传中》:“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厥罚常阳。阳,旱也。”宋王禹偁《为宰臣谢赐御制歌诗表》:“天时旱暵,圣虑焦劳……自春徂夏,稍致愆阳,以日系时,不忘善祷。”
26.农历十月的别称。
《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汉郑玄笺:“十月为阳……妇人思望其君子,阳月之时已忧伤矣。”参见“阳止”。
27.男性,男性的。
汉班固《白虎通•嫁娶》:“阳倡阴和,男行女随,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汉班固《白虎通•嫁娶》:“男长女幼者,阳舒阴促。”
28.指雄性的。
明叶子奇《草木子•观物》:“阴鸟之飞也,头缩而足伸;阳鸟之飞也,头伸而足缩。”
29.男性生殖器。
唐顾况《囝》诗:“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巨体人》:“堂邑县一乡农,甫生时,阳长三寸,及稍长,阳长一尺,今三十余岁,无人与婚。”
30.精气;精液。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六:“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男子八八六十四阳绝,过此为婚为野合。时叔梁纥过六十四娶颜氏少女,故曰野合。”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李太青》:“方与妾交媾情浓,忽内传他旨呼李,李心虚,以为携妾事泄也,遂脱阳死妾腹上。”
31.指膀胱。
《素问•经脉别论》:“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王冰注:“阳,谓膀胱也。”
32.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高亨注:“一阴一阳,矛盾对立,互相转化,是谓规律。”《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33.通“扬”。发声清亮;发扬。
《周礼•考工记•梓人》:“其声清阳而远闻。”孙诒让正义:“案阳与扬通。《释名•释天》云: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管子•宙合》:“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故愁其治言,阴愁而藏之也。”丁士涵注引《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逸周书•大戒》:“其位不尊,其谋不阳,我不畏敬,材在四方。”孔晁注:“卑当畏敬圣者,尊其位,阳其谋也。”
34.春秋燕邑。在今河北省唐县境。
《春秋•昭公十二年》:“十有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杜预注:“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不言于燕,未得国都。”
35.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
《春秋•闵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杜预注:“阳,国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春秋战国》:“阳,沂水南有阳都城,故阳国。”
36.姓。春秋鲁国有阳虎。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词组
【阳卜】1.用火灼龟甲,观其裂纹,以断吉凶的一种占卜。《国语•吴语》:“曩君之言,周室既卑,诸侯失礼于天子,请贞于阳卜,收文武之诸侯。”韦昭注:“龟曰卜,以火发兆,故曰阳。言吴欲正阳卜,收复文王、武王之诸侯,以奉天子。”一说占卜以问外事。《周礼•春官•天府》“以贞来岁之媺恶”唐贾公彦疏:“问卜内曰阴,外曰阳。”2.占卜时用三枚钱掷之,钱有字的一面称阳,背面则为阴。用以掷卦的钱以阳面显示,则为阳卜。琼剧《狗衔金钗》第二场:“梅茂芳:掷就掷,苍天有眼,城隍应该灵。如说我梅茂芳偷钗,示阳卜三个,不是我偷,就示阴卜三个。”参见“掷卦”。
【阳人】活着的人,阳世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儿子但听说‘召魂’,便道:‘要见爹爹。’只哄他道:‘你是阳人,见不得的。’儿子只得也罢了。”明屠隆《修文记•流谤》:“朝报都在乡里抄,阎罗也是阳人做。”
【阳九】
1.古代术数家的学说。其说有二:
(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宋洪迈《容斋续笔•百六阳九》:“史传称百六阳九为厄会,以历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曰阴九;又有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之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今人但知阳九之厄,云经岁者,常岁也。”
(2)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太乙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盖太乙数中,专考阳九,百六之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洪文敏公《五笔》中,载阳九、百六之说,与此不同。”
2.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唐黄滔《融结为河岳赋》:“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共触愚移,倾缺其天枢地轴。”参阅《灵宝天地运度经》。
3.指灾荒年景和厄运。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蒙。世祖拨乱,爰建时雍。”《旧唐书•代宗纪》:“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明邵璨《香囊记•问卜》:“中途自伤分凤友,念他乡战骨谁收,奈何薄命遭阳九。”清钱谦益《慈光寺》:“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
【阳九百六】指灾难和厄运。清钱谦益《纯师集序》:“夫文章者,天地之元气也。忠臣志士之文章,与日月争光,与天地俱磨灭。然其出也,往往在阳九百六、沦亡颠覆之时。”清钱谦益《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赠少保谥文穆成公神道碑》:“以天为无意于人国乎?虽其阳九百六,方蹶降割之际,光岳之气,未尝不合也。”亦省作“阳六”。《宋书•邓琬传》:“阳六数艰,云雷相袭。高皇受历,时乘云辔,顿于促路。”参见“阳九”、“百六”。
【阳干】位于奇数的天干,即甲、丙、戊、庚、壬。宋王逵《蠡海集•历数》:“禄过则刃生,盖贵人位前必列兵,以此为喻;但值阳干方是,阴干则否。”
【阳土】向阳的土壤。宋王逵《蠡海集•鬼神》:“老氏之言交梨火枣者……枣味甘而色赤为阳,有阳土生物之义,故曰火枣。”
【阳山】1.山名。秦汉时称阴山最西的一段为“阳山”。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狼山。《史记•蒙恬列传》:“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五原西安阳县北有阴山。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参见“阴山”。2.古县名。在今广东省阳山县东。汉置,属桂阳郡,后汉改为阴山县,三国吴复置,历代因之。唐韩愈《送区册序》:“阳山,天下之穷处也。”旧注:“阳山,县名,属连州。”
【阳子】指伯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阳子骖乘,孅阿为御。”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阳子,伯乐也。孙阳字伯乐,秦穆公臣,善御者也。”
【阳天】东南之天。九天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高诱注:“东南,木之季也,将即太阳,纯干用事,故曰阳天。”
【阳元】元神,灵魂。魂,阳神,故称。清梁章巨《退庵随笔•家礼二》:“以人之怀胎,十月成胎,故人之告殂,亦十月髓竭,死者阳元已升于天。”
【阳木】山南之木。《周礼•地官•山虞》:“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郑玄注:“阳木生山南者,阴木生山北者。冬斩阳,夏斩阴。”
【阳戈】鲁阳之戈。典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明张景《飞丸记•盟寻泉石》:“总然借挥日阳戈,难挽西飞箭。”参见“鲁阳挥戈”。
【阳止】指农历十月。止,助词。《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郑玄笺:“十月为阳。”南朝梁沈约《梁明堂登歌•青帝》:“岁云阳止,饬农分地。”
【阳日】1.太阳。《晋书•李势载记》:“伏惟大晋,天网恢弘,泽及四海,恩过阳日。”2.指阳光。唐白居易《草堂记》:“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阳化】指男子生育机能。《新唐书•李叔明传》:“传曰:‘女子十四有为人母之道,四十九绝生育之理;男子十六有为人父之道,六十四绝阳化之理。’”
【阳爻】
1.《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叫爻。“—”是阳爻。与阴爻“--”相对。《易•大壮》“大壮利贞。彖曰大壮,大者,壮也”三国魏王弼注:“‘-’者谓阳爻。小道将灭,大者获正,故利贞也。”2.指乾卦。乾卦象阳、象君、象天。《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厄运初遘,阳爻在六。”李善注:“言晋之遇灾也。《周易》曰:‘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阳爻在六’,谓干上九也。”张铣注:“‘在六’谓乾卦第六,画辞云:‘亢龙有悔’,喻天子运极而有穷厄之灾。”
【阳公】指传说中的鲁阳。明刘基《一剪梅》词:“欲回西日挂扶桑,惆怅阳公,不解挥戈。”参见“鲁阳挥戈”。
【阳公麾日】同“鲁阳挥戈”。
汉王充《论衡•感虚》:“圣人麾火,终不能却;阳公麾日,安能使反?”
【阳月】农历十月的别称。汉董仲舒《雨雹对》:“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故谓之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唐章孝标《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二:“同期阳月至,灵寳祝葭灰。”清钱谦益《蔚村温如陈翁八十寿序》:“蔚村温如陈翁,孝廉确庵子之父也。今年阳月,春秋八十。”
【阳文】
1.器物或印章上凸起的花纹或文字。明文彭《印章集说•辨阴阳文》:“古所谓阴阳文者,言其用不言其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浦郎把自己小名去了一个‘郎’字,写道:‘一方阴文图书,刻“牛浦之印”;一方阳文,刻“布衣”二字。’”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费鹿峰诗笺》:“费密稿,下有鄪密长方阳文印章一。”
2.相传为古代楚国美女。《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高诱注:“西施、阳文,古之好女。”《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征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揄流波,杂杜若,蒙清尘,被兰泽,嬿服而御。”李善注:“皆美女也……阳文,许慎曰:‘阳文,楚之好人也。’”
【阳六】
1.指十二律吕中的六律。《汉书•律历志上》:“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参见“十二律”。
2.见“阳九百六”。
【阳方】指东方。《礼记•祭义》“阴阳长短”清孙希旦集解:“日为阳,阳主外,而东方亦阳方也。”
【阳户】向阳的门户。明袁宏道《戏题道士洑》诗:“阳户开北面,东流水西还。”
【阳卉】生长在向阳坡面上的草木。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清顾炎武《帝京篇》:“海槎天上隔,阳卉日边荣。”
【阳功】人间功德。唐黄滔《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大矣哉!所谓阐六韬,浚七德,建阳功,配阴隲。”
【阳世】人世。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上•三耳》:“阴官晋方以事恳上元夫人,不允,闻阳世柳慎善文,遂迫令为表,既而获命。”《西游记》第九一回:“唐王游地府,回生阳世,开设水陆大会,超度阴魂。”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五章:“蛤蟆滩一个最老的劳动人现在最后离别了阳世。”
【阳石】1.指雄黄、硫磺、钟乳石之类性热的石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四•阳起石》:“《庚辛玉册》云:‘阳起,阳石也。齐州拣金山出者胜,其尖似箭镞者力强,如狗牙者力微,置大雪中倏然没者为真。’”参见“阳起石”。2.指汉阳石公主。汉张衡《西京赋》:“丞相欲以赎子罪,阳石污而公孙诛。”参阅《汉书•公孙贺传》。3.古城名。在今安徽省霍丘县东南。南朝梁天监二年,后魏以降将陈伯之为江州刺史屯阳石,即此。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寿州》。
【阳平】1.普通话字调的第二声,主要由古汉语平声字中浊音声母字分化而成。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二:“上与阳平均为昂上调,而阳平高于上声。”参见“四声”。2.古关隘名。在今陕西省勉县西。《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李善注:“《周地图记》曰:褒谷西有古阳平关。”《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进临汉中,则阳平不守。”
【阳占】清醒时看到的征兆。汉王充《论衡•纪妖》:“卧梦为阴候,觉为阳占。”
【阳生】1.即冬至。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新息,阳生过京索。”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阳生谓冬至。”参见“冬至”。2.指杨朱。《吕氏春秋•不二》:“陈骈贵齐,阳生贵己。”高诱注:“孟子曰:‘阳子拔体一毛以利天下弗为也。’”毕沅辑校:“李善注《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引作杨朱。阳、杨,古多通用。”
【阳生补子】明代宫眷内臣于冬至日穿的官服,因其上绣冬至节令徽饰,故名。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冬至节,宫眷内臣皆穿阳生补子,蟒衣,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
【阳丘】1.祭坛。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筑的高台。《释名•释丘》:“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南郊乐歌》:“阳丘既畅,大典逾光。”2.老子和孔丘的并称。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王许不足以为匹,阳丘岂能与比踪。”陈伯君校注:“《史记•老子列传》:‘姓李氏,名耳,字伯阳。’丘,孔丘。”
【阳主】神名。古代主宰宇宙的八神之一。《史记•封禅书》:“五曰阳主,祠之罘。”参见“八神”。
【阳地】1.向阳的土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桃柰》:“樱桃,二月初山中反栽,阳中者,还种阳地,阴中者,还种阴地。”2.指人世。唐无名氏《冥音录》:“地府当有大变,得以流传人世……会以吾之十曲,献阳地天子,不可使无闻于明代。”
【阳成】复姓。汉代有阳成昭信。见《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
【阳夷】古代东方九夷之一。《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李贤注:“《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风夷,阳夷。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七年,于夷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也。”
【阳光】1.闪电之光。《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唐孔颖达疏:“云始电者,电是阳光,阳微则光不见,此月阳气渐盛,以击于阴,其光乃见,故云始电。”2.日光。《列子•汤问》:“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后汉书•桓帝纪》:“闲者,日食毁缺,阳光晦暗,朕祗惧潜思,匪遑启处。”宋杨万里《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诗:“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一轮红日吊在西边高大建筑物的上空,橘红的阳光洒满一地。”3.指太阳。唐刘禹锡《观市》:“交易而退,阳光西徂。”唐柳宗元《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原注:“阳光,谓日。”
【阳吕】按照古代纳音之法,六吕之间,亦有阴阳,其属于阳纪者,谓之“阳吕”。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自子至巳为阳律、阳吕,自午至亥为阴律、阴吕。凡阳律、阳吕皆下生,阴律、阴吕皆上生。”参见“阳纪”。
【阳回节】冬至节的别称。冬至节阴气尽而阳气始回,故称。明何景明《冬至》诗:“病来又见阳回节,鸣玉何由拜紫宸。”
【阳旭】旭日。《艺文类聚》卷四三引南朝齐王融《明王歌辞•渌水曲》:“湛露改寒司,交莺变阳旭。”
【阳冰】结于水面之冰。《晏子春秋•杂上十七》:“阴水厥,阳冰厚五寸。”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二》:“阴冰者,不见日之冰也;阳冰者,见日之冰也。言不见日之冰皆凝,见日之冰则但厚五寸也。”吴则虞集释引黄以周曰:“按王读是也,而义又未尽。阴冰者,阴寒之冰,冻于地下者也;阳冰者,阳烜之冰,结于水上者也。”晋木华《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唐林滋《阳冰赋》:“考庶物于朱垠,得阳冰于碧海。”
【阳州】1.古九州之一。《淮南子•墬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高诱注:“阴气尽于北,阳气复起东北。”2.古地名。齐地。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北。《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齐子尾害闾丘婴,欲杀之,使帅师以伐阳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书》曰:‘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礼也。”
【阳宅】1.旧时堪舆家称活人的住宅。与墓地阴宅相对。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儒学》:“庙后明德堂,堂后尊经阁,高大主事,庙门与学门,二木皆受干金之克,阳宅以门为口气,生则福,克则祸。”清梁章巨《退庵随笔•家礼》:“某立身无玷,居官有绩,然门径向凶方,营建犯凶日……故阳宅之说,余终不谓然也。”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把常明义那一亩地靠到‘阴宅’上,‘阴宅’就方正了;将梁宝成那二分宅基改成‘拴马场’,‘阳宅’便文武并茂了。”2.指看陵人所住的屋宅。《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实在没法儿了,便放下活计,同上张太太,带上两个婆子丫鬟,同他从阳宅的角门出去走走望望。”
【阳宅先生】即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鲁迅《彷徨•高老夫子》:“毛家屯毛资甫的大儿子在这里了,来请阳宅先生看坟地去了,手头现带着二百番。”
【阳字】即阳文。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划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参见“阳文”。
【阳址】南郊。唐张说《大唐封祀坛颂》:“累封疆于高冈,筑泰坛于阳址。”按,泰坛为祭天之处,在南郊。
【阳羽】神话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借指太阳。唐许敬宗《谢敕书表》:“精卫衔刍,岂究灵鳌之境;秋萤继日,安测阳羽之升。”
【阳芽】春茶。宋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资之石泉味,特以阳芽嫩。”宋周必大《茶诗》:“远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阳辰】十二地支的单数位。即子、寅、辰、午、申、戌。宋王逵《蠡海集•历数》:“阴错阳差,有十二日……甲子、甲午为阳辰,故有阴错;己卯、己酉为阴辰,故有阳差也。”参见“阴辰”。
【阳旱】干旱。汉焦赣《易林•干之暌》:“阳旱炎炎,伤害禾谷,穑人无食,耕夫叹息。”《魏书•崔光传》:“今春夏阳旱,谷籴稍贵,穷窘之家,时有菜色。”
【阳吹】指春风。唐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诗:“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
【阳伯】指春官。《尚书大传》卷一:“阳伯之乐,舞《株离》,其歌声比余谣,名曰《晳阳》。”郑玄注:“阳伯,犹言春伯,春官秩宗也,伯夷掌之。”参见“春官”。
【阳位】1.正南的方位。《礼记•郊特牲》:“兆于南郊,就阳位也。”《孔子家语•郊问》:“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阳位也;于郊,故谓之郊焉。’”《宋书•礼志一》:“晋氏南迁,立南郊于巳地,非礼所谓阳位之义也。”2.处于奇数的位置。明张纶《林泉随笔》:“盖以九虽阳爻,而四非阳位故也。”
【阳谷】1.即旸谷。古代神话传说中日出日浴的地方。三国魏嵇康《卜疑》:“夫如是,吕梁可以游,阳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南朝梁江淹《空青赋》:“阳谷之树,崦嵫之泉,西海之草,炎州之烟,银台之鸟,穆王之马,都广之国,番禺之野,皆咫尺八极,镜见四荒。”2.借指太阳。唐刘商《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层岭,阳谷霞光射山顶。”3.喻指天子朝会处。唐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诗:“孟冬銮舆出,阳谷羣臣会。”4.地名。在今甘肃省淳化县北。唐高适《送蹇秀才赴临洮》诗:“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阳甸】指今之江苏宜兴。宜兴古称阳羡。周处为晋时阳羡人。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潜光阳甸,返斾吴丘,旧关虽入,乡路冥浮。”
【阳祀】指祭天及宗庙。《周礼•地官•牧人》:“凡阳祀,用骍牲,毛之。”郑玄注:“阳祀,祭天于南郊及宗庙。”贾公彦疏:“阴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并阳祀祭天于南郊及宗庙者,但天神与宗庙为阳,地与社稷为阴。”
【阳阿】
1.乐曲名。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南朝宋谢庄《月赋》:“徘徊《房露》,惆怅《阳阿》。”
2.古之名倡阳阿善舞,后因以称舞名。《淮南子•俶真训》:“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高诱注:“阳阿,古之名倡也。《绿水》,舞曲也。”三国魏曹植《箜篌引》:“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南朝宋鲍照《舞鹤赋》:“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清余怀《板桥杂记•雅游》:“旧院……逢秋风桂子之年,四方应试者毕集,结驷连骑,选色征歌,转车子之喉,按阳阿之舞。”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朝阳初升时所经之处。《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王逸注:“阿,曲隅,日所行也。言己愿托司命,俱沐咸池,干发阳阿。”南朝宋谢灵运《石门岩上宿》诗:“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明何景明《九咏》:“晞温暾兮扶桑,讯灵居兮阳阿。”谢无量《西湖旅兴寄怀伯先五十韵》:“晚岁思丹鸟,阳阿放白鹇。”
【阳陂】山的南坡。宋苏舜钦苏舜元《丙子仲冬紫阁寺联句》:“阳陂冬聚笋,阴壁夏垂缯。”
【阳奉阴违】表面遵从,暗中违反。明范景文《革大户行召募疏》:“如有日与胥徒比,而阳奉阴违、名去实存者,断以白简随其后。”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拟旨时,又阳奉阴违,擅自改写,作为朕旨颁行,是诚何心?”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二:“不是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而是拆毁这个长城,或是阳奉阴违,要做不做地讲一顿‘团结’。”
【阳卦】指八卦中震坎艮三卦。
【阳坡】向阳的山坡。唐杜甫《秦州杂诗》之十三:“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仇兆鳌注引杜田曰:“毛文锡《茶谱》:‘宣州宣城县有坞如山,其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宋王安石《文师种松》诗:“阳坡风暖雪初融,度谷遥看积翠重。”《新华月报》1961年第12期:“干旱阳坡以及土层过薄的地区,只能采用轻度择伐方式,进行天然更新。”
【阳林】1.生在山南的林木。《文选•左思<招隐诗>之一》:“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李善注:“郑玄《周礼》注曰:‘阳木生于山南也。’”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唐皎然《读<张曲江集>》诗:“春杼弄缃绮,阳林敷玉英。”2.古地名。《文选•曹植<洛神赋>》:“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李善注:“阳林,一作杨林,地名。生多杨,因名之。”
【阳事】1.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国内政事。《礼记•昏义》:“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2.指阳气助成万物生长之事。《国语•周语下》“五闲南吕,赞阳秀也”三国吴韦昭注:“荣而不实,曰秀。南,任也。阴任阳事,助成万物。”3.指男子性机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补骨脂》:“补骨脂……兴阳事,明耳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阳具】男性生殖器。《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吕不韦以桐木为车轮,使嫪毐以其阳具穿于桐轮之中,轮转而具不伤,市人皆掩口大笑。”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梨花》:“﹝介夫﹞见一女子出船边,立而溺,虽隔两船,而月光朗映,阳具仿佛甚伟。审谛女子,则梨花也,心窃异之。”
【阳明】1.阳光。《汉书•孔光传》:“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阴道盛强,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2.光明。《后汉书•五行志二》:“或以为凤皇阳明之应,故非明主,则隐不见。”唐韩愈《题炭谷湫祠堂》诗:“万生都阳明,幽暗鬼所寰。”明陶宗仪《辍耕录•钱币》:“世皇尝以钱币问太保刘文贞公,公曰:‘钱用于阳,楮用于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君临中夏,宜用楮币。’”3.指和蔼温顺的秉性。
【阳】《康熙字典》【戌集中】【阜字部】
与阳同。见《字汇补》𨹈字注。
(阳)〔古文〕𨼘𨽐𣆄《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𠀤音羊。《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说文》高明也。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晞。《传》阳,日也。《左传·文四年》天子当阳。《礼·祭义》殷人祭其阳。《注》阳谓日中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又《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又《玉篇》双也。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又《尔雅·释天》春为靑阳。《注》气淸而温阳。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又五月五日曰端阳,九月九日曰重阳,见《月令广义》。又《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诗·大雅》度其夕阳。《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又水北也。《诗·大雅》在洽之阳。《谷梁传·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又《释名》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又《诗·豳风》我朱孔阳。《传》阳,明也。又《玉篇》淸也。又《诗·周颂》龙旂阳阳。《传》阳阳,言有文章也。又《诗·王风》君子阳阳。《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敎让,则民不争。《注》阳礼谓鄕射飮酒之礼。又国名。《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战国策》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注》博物志,晋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又《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阳卽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又县名。《史记·高祖纪》西过高阳。《注》属𨻰留。又关名。《前汉·西域传》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又《左传·昭二十四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又阳城,山名。汉为县,属颍川郡。又古帝号。《史记·五帝纪》帝颛顼高阳氏。又《释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又《玉篇》伤也。又《庄子·达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注》泆阳,鬼名。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树能人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为之,名曰云阳。又昌阳,菖蒲别名。《韩愈·进学解》昌阳引年。又姓。《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阳子骖乗。《注》古仙人阳陵。《广韵》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后裔因邑命氏。又汉复姓,有二十二氏:欧阳、高阳、靑阳、孙阳、子阳、周阳、泾阳、逼阳、梗阳、戏阳、鲑阳、叶阳、陵阳、鲜阳、栎阳、濮阳、太阳、老阳、安阳、成阳、朱阳、索阳。又通作扬。《礼·玉藻》盛气顚实扬休。《注》顚,读为阗。扬,读为阳。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体物也。《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又与佯同。《礼·檀弓》阳若善之。《前汉·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又音肠。《尔雅·释诂》阳,予也。《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疏》汉书艺文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释文》阳,音肠。《五音集韵》俗作𨹈。《字汇》俗作阦。《字汇补》亦作𨼗阳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