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德伦理学的两个背景:1.古希腊伦理学;2.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评。 <BR><BR>对现代人来说,道德本身是惩罚性、矫正性的,骂、责备、坏事、赞扬、好事等一系列反应性态度,在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内,产生重要作用,使人矫正行动,强制人回到道德规导,古代伦理学并不持有这样的观点,不认为道德是要求性的,从外在强加的东西,道德本质上是联系着人性的完善,一个理性的人必然会对道德观点产生要求,道德观点是被整合进一个人的生活。古代伦理学关注人应当怎样生活,必然要求对人的生活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一个终极的目标,古代伦理学强调人的生活具有统一性,人所强调的生活目标也具有统一性。 <BR><BR>现代社会被认为是价值分裂的社会,有些价值不可通约,总有些价值有潜在冲突,不能统一,古代伦理学要求人具有一个长远的理性的计划,要有一个价值统一它,关注人一生的幸福,而非单个人的行为,实际上对人、对道德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必须按照其价值来批评、接受、修改社会上要他接受的道德信念。所以反思必须贯穿人的一生,直到一个人生命的终结,这与现代美德伦理学创造者的初衷不同。《追求美德》中,麦金太尔想从美德中引出对政治哲学的思考,一个人对自己幸福的思想是不能离开他所生活的实践与传统的,离开此,则不能评价一个人行动的合理性、价值,实际上引进了一个激进的相对论观点,更可以看做是对启蒙运动理性概念的批评。这样就没有可以可普遍化的道德理由,因其总与一定的传统相随,则把伦理学引入一个激进的道德相对主义中。而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框架中,找到一个可以规定人性、人权的跨国家的运用。古代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不同,如斯多噶派,强调对现有道德观念的批判、反思,一点都不保守,除亚里士多德对待妇女与奴隶的一些观点外,而当代道德、伦理学,是保守的。古代伦理学强调人必须有面对实际、真实的道德状况进行判断的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智慧,强调人的知性、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也要求道德心理学作为伦理学的基础。 <BR><BR>古代伦理学将生活看成整体,道德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古代伦理学不认为道德理由与非道德理由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特点,不否认道德理由的重要性,有特殊分量,认为道德本身并不构成一个独立自立的领域。 <BR><BR>古今伦理学为自己规定的任务不同,现代道德哲学把道德看成最小的要求,因为规则在语言表达上非常简单,要为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一个步骤,如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功利主义、后果主义,给出了一个最大化原则,考虑几个可能性时,要比较得到一个最好的效果,按照给我的判定程序,则可以解决面临的道德问题。古代伦理学主要不被看做解决伦理问题的决策程序,对于伦理理论的需要,本质是来自于反思的需要,并贯穿一生——产生对伦理理论的需要。伦理学是提出一个方法,使人反思生活,过一种积极反思的生活。美德伦理学最中心的特点是关心人本身而非人的行为,要以道德心理学为基础,这一点亦为当代各道德伦理学分享。 <BR><BR><BR>美德伦理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不同之处: <BR><BR>1.现代的美德伦理学显示出相互关联的趋势,拒绝给予理论与理论化一个重要地位,反理论,不可能通过一些理论化的规则话语将之总括为一个理论体系。效法自然科学做法的初衷导致现代某些具演绎结构的道德体系,从霍布斯到康德,如霍布斯、休谟,分别将这种方法引入政治与人性,康德也是如此,自然科学对现代道德哲学方法论的影响非常深。现代道德理论,总是有一些具有等级演绎作用的道德概念,具有等级结构;有一个完备性要求,总是可以处理现代道德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涉及道德选择与道德判断。现代美德伦理学拒斥了这种理论化的趋势,认为它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幻想。 <BR><BR>2.拒斥不偏不倚的道德观点。美德伦理学不象功利主义伦理学或康德伦理学,把理性提到一个至高的地位,实际上后果主义是自我主义的一个普遍化,一个最优地促进自我利益的行为——导致合理的行为。功利主义、后果主义实际是从一个普遍的旁观者的观点看待此行为的正确性。美德伦理学不再强调合理性的地位,认为它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被确定的。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习惯化的概念,一个人很少能超越所生活的传统,为自己发现一个美德或幸福概念。传统与实践在你对幸福的定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具有强烈的道德保守主义特点(和道德相对主义的特点)。古代伦理学认为只要通过论证和理论才能过一个幸福的理性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涉及实践美德和智慧美德,对理论的作用具有重要强调,理论是重要的、必要的,对习惯化的观点是它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理性通过反思人可以抛弃习惯的道德信念,则可以抛弃之。古代的美德是一个理智化的概念,与人的智性美德相关,不是非理性的习惯。不偏不倚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没有的,在斯多噶学派中有,并视之为基本的道德要求。 <BR><BR>总之,我们要在现代道德哲学与古代美德伦理学的双重背景下来理解现代美德伦理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