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三角洲工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50%的荷兰人生活在海平面下,在水患的威胁之下,他们是如何安居乐业,如何发展经济的呢?包括三角洲(Delta)工程在内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功不可灭。

1953年,荷兰发生了一次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堤坝被毁,海水倒灌,致使约20万公顷土地被淹,死亡1800人,经济损失重大。

洪水过后,大片土地已不适宜耕作。灾后,荷兰政府开始酝酿、实施Delta工程。该工程位于荷兰西南部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荷兰人在鹿特丹以南的海湾之间修建了一系列水坝、防洪坝。

整个工程包括12个大项目,1954年开始设计,1956年动工,1986年宣布竣工并正式启用,共耗资120亿荷盾。一些海湾的入口被大坝封闭,使得海岸线缩短了700公里。

荷兰在实施这一工程时,运用了其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的科研和技术成果。为保护该地区的一些海生动、植物不受工程影响而消失,在兴建东斯凯尔德(Oosterschelde)海湾8公里长的大坝时,采用了非完全封闭式大坝的设计方案,共修建了65个高度为30至40米、重18000吨的坝墩,安装了62个巨型活动钢板闸门。

该项工程不但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也很大。有人将其比作“登月行动”。三角洲工程使荷兰西南部地区摆脱了水患的困扰,改善了鹿特丹至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交通,促进了该地区、乃至全荷兰的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