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三元宫
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据史书记载为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钟鼓楼。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西侧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1989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云台山三元宫
道教宫观。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青峰顶上。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曾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得皇帝敕赐,香火极盛,规模宏大。1938年被日军炸毁。近年又得已修复,宫院坐北面南,殿宇依山而筑,正门横额题“敕赐护国三元宫”,为清代道光皇帝手书,正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塑像,另有前殿、二殿、团圆宫等建筑;两棵高入云天的千年银杏树浓荫整个宫院,山门下筑有陡峻如天梯的七十四级石阶。古为云台一大道教宫观,今是连云港市内的旅游古迹之一。
川沙三元宫
道教宫观。在上海市川沙县严桥乡境内。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原名周太仆祠,亦称周郡侯祠,俗称周太爷庙,主祀清代松江知府周中铉,时占地面积三亩有余,后建筑被毁;现有建筑均为近年新建,主殿内供奉周中铉塑像与三元大帝神像,另有道舍、斋堂、客房等配房建筑十余间,现为上海市内唯一的坤道宫观。
贵州三元宫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瑞金路金锁桥侧。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 (1888) ,建有大殿三层,底楼供三官、冥王;二楼供关帝、吕祖;三楼供玉皇大帝,配诸四相。光绪十五年建钟鼓二楼,次年又建乐亭,民国六年在亭南建八阁亭。建筑保存至今,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大长山岛三元宫
三元宫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大长山岛三官庙村,后来被毁。现在的三元宫是由华龙企业投资修建的,为辽南地区最大的道家宫观。道家正式形成于东汉后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为老子,著有五千言《道德经》。三元宫为仿古式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三元宫的“三元”是根据上关日赐福、地关日消灾、水关日解祸而来。来到庙门前,首先看到的是高有5米的宝鼎。前院中间是观音殿,供奉着圣观音、吉祥观音、杨枝观音等众位神仙;东侧是关帝殿,供奉着关圣帝君关羽,因关帝站姿为护法、坐姿为财神,此殿又称为财神殿;八仙殿供奉着传说中的救苦救难、点化凡人的八位神仙;三宵殿供着琼宵娘娘、云霄娘娘、碧宵娘娘;药王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和中国古时历代名医;龙王殿供奉着海龙王;马祖殿内供奉着马老祖师。中院东侧有娘娘殿,殿内供奉着海神娘娘、厚土娘娘、女娲娘娘。后院的三清殿供奉着道教最高尊神元始天尊,这里也是道士们诵经的圣殿;三皇殿供奉着伏羲、黄帝、神农三位华夏民族的祖先;三星殿供奉着福、禄、寿三位神仙;藏经阁位于三元宫的最高处,是欣赏海岛风光的最好去处。每天清晨6时,在镇区内都能听到从三元宫的钟楼里传出低沉而有力的钟声。到三元宫来,不仅可以重温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居高临下,欣赏海岛和大海的迷人景色。
崂山三元宫
三元宫又名茶涧庙、岔河庙。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大庵子村北。创建于明代中期。该宫为明代胶州人王氏所建,大殿内祀三官,故名三元宫,庙内有康熙二十八年铸巨型铁钟一口。该宫于民国年间已倾圮,1966年拆除,现仅存庙基和院内的一株木兰花。三元宫于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三元宫详介:
三元宫是广州市最大的一座道教寺庙。它坐落于越秀山南麓,南临应元路,往前是中山纪念堂,北靠越秀山。
三元宫的前身因在城北之故,俗称作北庙。相传它是赵王庙,是为奉祀南越王赵佗而兴建的寺庙。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赵佗墓可能在越秀山越王台;而越王台则在观音山(孙中山纪念碑东面,镇海楼南部)上,它是南汉时的歌舞岗。北庙旧址在象岗,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前后。南越国灭亡后北庙渐废。
到了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信奉道教,公元319年,他在原北庙旧址建造了越岗院,用于传授道家学说。当时,葛洪投其门下钻研道术,并娶其女鲍姑为妻。
到了唐代,越岗院曾一度更名为佛教的悟性寺。宋代又复称为北庙。
明代洪武年间,即1380年前后,广州扩展北城,凿象岗而建北门。时北庙正当门楼位置,于是庙迁至今址。
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改建北庙,恢复道教面目,才更名为“三元宫”,沿用至今。
鲍靓、鲍姑及葛洪
自鲍靓在北庙旧址建造越岗院以来,三元宫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从三元宫上溯到越岗院,不能不说到鲍靓、鲍姑和葛洪三人的生平和事迹。
鲍靓字太玄,魏晋时在广州任南海太守,他笃信道教,还是最早把道教丹鼎派传入岭南的人物。后来,他在当时越井岗的越秀山下建了一所越岗院,在此宣传道教并炼丹。
鲍靓后来收了一个徒弟叫葛洪。葛洪在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晋代江苏句容人,字稚川,号抱朴子,三国时吴方士葛玄的重孙。葛洪是一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和炼丹术家,自幼好神仙寻养生之术,曾向葛立的弟子郑隐学习过炼丹术。惠帝末年,他应广州刺史嵇会之请,到广州任参军,居广州约10年。后他追随鲍靓探究道教理论及炼丹、养气之术,并与妻子鲍姑一道替百姓治病。24岁那年,葛洪首次来到广州,拜师学艺长达10年,终成为一个常识渊博的人。年未过40,便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金匾药方》100卷等著作。他精通针灸术,据说三元宫内原有的针灸经络图碑刻就是他留下的。东晋元帝时葛洪曾到南京(时称建康)任官,官至丞相,因而他又被人称为丞相道士。后来他听说交趾即今越南盛产丹砂,便辞去高官厚禄携眷第二次来到岭南,受到广东刺史邓岳挽留,此后他在罗浮山整整生活了30年,炼丹制药,著述不辍。葛洪还在罗浮山建造了东南西北四个庵,即现在的冲虚观、白鹤观、九天观和酥醪观。
葛洪的妻子鲍姑,亦精于医道。鲍姑是鲍靓的女儿,从小深受道教影响。由于鲍靓深爱和器重徒弟葛洪,便把18岁的鲍姑许配给他,那时葛洪年过四十了。此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共同研究炼丹与医术。鲍姑一生几十年都是在广东度过的,为了采药、行医,她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等地。她医术十分高明,老百姓都亲切称她为“女仙”、“鲍仙姑”。后鲍姑患急病而死,后人在越秀山下建“鲍姑祠”纪念她,她用过的井被称为“鲍姑井”,又叫“虬龙古井”。可惜现在这祠和井都不复存在了。而三元宫内却建起了纪念她的“鲍仙姑殿”。鲍靓后来将女儿葬于罗浮山,山上的“黍珠庵”是为纪念鲍姑而建的。
三元宫古建筑和古迹
三元宫是广州市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物。它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从正门三元殿到旧祖堂、老君殿,地势逐级升高,使整座古建筑高峻轩昂,气度不凡。
登上40余级石阶可达山门。山门面阔5间,进深3间,山门正上方有“三元宫”三个大字,门两旁的石刻对联是“三元古观,百粤名山”,笔法洒脱雄浑。门前立着一对巨大的石狮。门内是灵宫殿,供奉有护法神王灵官。山门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同冶二年(1863年)重修。前檐石柱上刻有楹联:“地接玉山,百粤灵光高北斗;水通珠海,千秋道气洽南溟。”
进入山门,正对着的是三元宫的主殿(正殿)三元殿,这是全宫布局的中心。殿面阔五间20.07米,进深五间16.85米。布瓦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梁架为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殿前拜廊为卷棚顶,拜廊两边为两层的钟鼓楼。该楼层较矮,卷棚与拜廊连成一体,并跟三元殿前檐相接,与山门连在一起,成为整座建筑物的核心,风格十分独特。这在广州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三元殿是整座庙观的中心。越岗院之所以改名为三元宫,是因为明万历和崇祯年间扩建之后,殿内供奉着三元大帝,所以三元宫的三个诞日也是因为这三元大帝三元诞的缘故,即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的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的诞辰日,道教定此三日为斋戒日。依道家所说,天、地、水为三元,“夫混饨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三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又有上元天官(尧)、中元地官(舜)和下元水官(禹)之说。这说明三官神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由于道教吸收了民间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民间普遍信奉天官能赐福,地官可赦罪,水官会解厄运。因而一年四季香烟缭绕,到了三元诞的日子,这里更是人声沸扬,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来此参拜神仙,保佑平安。
三元殿中以正月十五的上元诞最为热闹隆重。一早,来自四面八方的善信香客便蜂拥而来,聚集三元宫门前,希望能烧“头柱香”,获得天官保佑赐福。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诞,是赦免人间罪恶的日子。当天又是人头涌涌,来进香礼拜者络绎不绝。十月十五的下元诞是三元诞中最后一个诞日,是下元水官的诞辰。道教认为这天是水官救难解厄运的日子,同样有许多善男信女们聚集到三元官来朝拜三元大帝。
解放后三元诞这种民间风俗习惯曾一度停止。20世纪80年代之后三元宫重新开放,这种活动才又逐渐恢复起来。
除上面提到的三元大帝之外,三元殿内还供奉着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祗,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尊神像。
除正殿的东边分别设有客堂和斋堂之外,重要的建筑还有旧祖堂和吕祖堂。旧祖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所以又叫做老君殿。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又是道教的教主。因他写的《道德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所以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的道教专奉老子为教主,后又尊其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供人们拜祭。
大殿的东北面还有吕祖殿。吕祖是谁?他是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也是民间传说中故事最多的一个。吕洞宾是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人,号纯阳子,道教全真派尊之为北五祖之一,通称为吕祖。
新祖堂在正殿的西边,供奉的是东汉的张道陵,他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人们称道教教祖老子为旧祖,因而道教创立者张道陵就自然地成为新祖了。
三元宫内比较著名的殿宇建筑还有鲍姑堂、钵堂等。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
三元宫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广州市道教协会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