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广州文塔

位于广州市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云津苑"内,为明清建筑风格。

文塔高13米,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底每面宽2.5米,塔高二层,塔门向北,门首有"南轴"石匾,二楼窗顶上方嵌有"云津阁"石匾。塔基座为石砌,塔身为东莞大青砖所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高达2米。在文塔周围,本是河涌遍布,荔枝树丛生,花艇游弋,如今变成十里通衢的花街,文塔静立其间。文塔建于何年待考,不过附近的老居民都说建于明末清初,据说与仁威庙同样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塔不高,建筑也算不得精美,比起仁威庙的华丽雕刻,实在不起眼,可是却让人越看越觉得古味盎然,简朴中透露着灵气……

根据民间传说,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称文曲星),掌握文人骚客功名命运的神塔。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形状。在旧时代,一个人要成就功名伟业,有两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即"文人走笔安天下,武士上马定乾坤"。因此佑助"文人走笔"的文塔也极似"功名塔",是荣誉和梦想的象征,是书香门第和深阁雅斋执卷拈笔之人的福贵塔。

文塔,见证着荔湾的历史,荔湾确实不断诞生文人雅士。泮塘也成为领南文化风俗的发源地,成为游客领略西关风情的闻名旅游点。文塔旁边就是西关上支涌畔。以往,每逢端午节时,远道赶来或近守家门的"老广州"们,还可在文塔附近观赏到泮塘乡民在生龙活虎、激烈亢奋中精彩演绎的龙舟竞渡……

2.罗定文塔

位于广东罗定市罗城镇泷江河北岸,原名为三元宝塔,“三元”的意思是希望罗定的考生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能连“三元”。三元宝塔原为文人而建,自古为文人所重视,塔身高而尖,严似一支文人所用的尖笔,又称笔塔,人便把它改叫为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高47米,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整个塔身如七朵盛开的鲜花叠成,顶层的莲花座铁柱、塔刹九霄盘、宝珠等铸件总重逾七吨,为广东古塔之最。

3.阳山文塔

位于广东阳山县城东郊1.5公里的山坡上,南望湟水,北靠群山。始建于明崇祯元年。清代阳山县令潘元音于乾隆五十九年,倡导集资,新建九层“文塔”。第二年乾隆六十年,阳山郑士超赴京考试,荣中进士,消息传来,全县欢腾。后郑士超相继任职浙江、河南道监察御史,因唐代贞元十九年韩愈尝任监察御史,后调任阳山令,是故,阳山民间盛传“两御史”,一是韩御史,一是郑御史。郑士超后来官至朝议大夫。阳山文塔,是阳山重视文教、发扬韩文公教育精神的象征,民间尊奉为阳山县徽。

4.佛山文塔

位于广东佛山顺德容桂镇天佑城旁,“桂洲文塔”一名是县志“建置”篇里的名称,但对其建筑资料、年代均没记载。在实地考察中,按建筑结构、用料、法式来看,属清代建筑。

塔正面朝东,塔身六角形,每角墙宽4.1米,计共七层,总高约42米。正向每层均有石帽刻字,第一层刻“飞出上青霄气”第二层“秀甲狮阳”(按:塔在桂洲狮山之南)第三层“聚奎阁”,第四层“题名处”,第五层“涵高下”,第六层“凤鸣”,第七层“灵照”,没款识。据额书休包括楷、草、篆、隶,行五类,据传为胡俊手笔,考胡俊为桂洲人,清代乾隆圭子(1792)年间,考获副贡生。如此说可信,则可为建塔年代的佐证。

塔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塔砖砌法有一特点,每五行变一款式,开始是一横一顺,接着是两顺一横,到三顺一横、四顺一横、五顺一横。为我县现存古塔砖砌法中的孤例。

桂洲文塔子1989年修缮,由于严格按古建修缮原则施工,恢复了该塔古朴雅淡,色彩鲜明的特点。为了对古塔的有效保护,在古塔周围征用了土地,辟为小公园,外围砖墙环绕,内设亭台水橱,正门建四柱通天式牌坊一座,蔚为壮观。一九九一年五月、该塔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