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小棘蛙 拉丁文名:Paaexilispinosa
中文学名: 小棘蛙
中文目名: 无尾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 蛙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 棘蛙属
同物异名: Rana exilispinosa Liu et Hu,,
中文俗名:
拉丁文目名: ANURA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 Ranidae
拉丁文亚科名:
拉丁文属名: Paa
拉丁文种名: exilispinosa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u et Hu, 1975
英文俗名: Lesser spiny-frog
主要分布省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武夷山(福建)南昆山花坪莽山莽山,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戴云山
小棘蛙 小棘蛙 Paa (Paa) exilispinosa (Liu and Hu) 体小而肥壮,雄蛙体长61毫米,雌蛙57毫米左右,一般不超过70毫米。吻棱不显;鼓膜隐约可见。无背侧褶,全身背面满布大小圆疣或长疣,上有细小黑刺,尤以后背及胫跗背面疣刺密集。指、趾端球状;后肢较长,胫跗关节前达眼部,第四趾两侧之蹼以缘膜达趾端,其余各趾蹼达趾端;外侧蹠间达蹠基部;有跗褶,第五趾外侧缘膜达蹠基部。体背面棕褐色,散有碎黄斑,眼间及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纹;后腹部及后肢腹面呈蜡黄色。雄蛙前臂粗壮,内侧3指有婚刺,胸部具锥状刺疣,具单咽下内声囊,有雄性线。卵径3.2毫米-3.4毫米,动物极黑棕色。蝌蚪全长39毫米,头体长14毫米左右;土黄色,尾部有深色斑点;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1 : 3 – 3/Ⅱ : 1 – 1;下唇乳突2排。生活于海拔500米-1400米植被繁茂的小山溪内。繁殖季节为6-7月,晚上发出“嗒、嗒……”的连续鸣声;卵产在小溪水凼内,卵群成串中分散悬于草根或石块下,雌蛙产卵54-107粒。蝌蚪生活在溪沟小水坑里。分布于湖南(宜章)、福建(德化、崇安、建阳、南靖、诏安)、广西(龙胜)、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