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人物简介刘光才,号华轩,白马田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 九月初七日。出身贫苦,以帮工、捕鱼为生。

咸丰七年(1857),刘进城卖猪,途中参赌,猪金输尽,出走投军。后随江忠义赴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追剿太平军,保荐参将,赏戴花翎。光绪年间,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宣统三年(1911)秋,告老还乡。

刘光才居官40余年,积有家产,置田租8000担。先后捐资为乡里举办过公益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捐田租1300余担,园地60亩,购长湖村乐垫桥刘希陶新建公馆,创办“斗光书院”,又捐款在其家乡万象山创办“青藜书塾”。新中国建立后,均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斗光书院”即今新宁三中;“青藜书塾”现为白马田中学。

民国元年(1912),刘见乡邻常弃女婴,便放田租360担,在白马田兴办“济婴局”。生下女孩者,可 向“济婴局”领稻谷“担、猪油3斤。姑娘出嫁,“济婴局”赠布一匹。同年,又捐田租300担,在万象山设立“养源义庄”,凡刘姓年满60岁无依靠者,由“养源义庄”月发稻谷3斗,死后安葬。并在县城建“残废救济院”,收养孤寡老人及残废人。

刘还捐款修筑了新宁梽木山至武冈洪屋场50余华里石板大路,在其家乡白马田周围,架设好观音桥、丝线桥、白马田桥和陪龙桥等4座桥梁,并修建桥亭。

每逢灾荒,刘还对贫苦人施行少量的平价案粮,酌减田租,逢夏荒施粥,遇冬寒施衣。

刘光才于民国7年(1918)2月22日在老家病故,终年78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