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金滩镇南清真寺
地址: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
邮编:056903
现任教长:王增民
金滩镇位于大名县城东北部,相距16.5公里。东与山东省的莘县接壤,西临卫河,京开公路从村东,南北穿过。该镇本身又分金南、金东、金中、金北4个行政村,共6850人,其中,回族2894人,占镇人口的42%,回族大多聚居在金北村。
金滩镇原有4座清真寺,当时称为南寺、北寺、西寺和女寺。1963年因卫河修堤,西寺已不存在,北寺和女寺没有使用。现在金滩镇4个村和邻近的焦庄、红庙、朝固、豆腐巷的回族群众均在南寺过宗教生活。
南寺坐落在金北村大街路东,相传约建于元末明初。原有碑记,已于1958年大办水利时失没。据历代祖传,居住在金北村的杨姓,是明水乐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而来。既然明永乐年间已有回族在此定居,按有回族定居必有礼拜场所的规律推断,该寺至少建于明朝。
该寺占地面积2.5亩,原有古式门楼一座,上扣琉璃瓦,脊上有兽,前门上挂有金字大匾。上书“清真寺”。院内砖木结构的古式大殿一座,长30米、宽I7米,面积5O0平方米。大殿分由古棚、前殿、中殿、后殿四部分组成。前殿正中头门上有“普慈今世”金字木匾一块,殿顶两山均筑有兽,后殿是三攒式窑殿。殿内铺有木质地板。古棚是后来添建的。椽头上有民国三年的记载,前檐均有花棂窗门,门前左右各有一座方石碑。大殿东北是一排7间的南屋,作为水房,寺有后门,出去是一大坑,名曰“寺后坑”。据说是当时建寺挖土所成。寺院内南、北各有一棵直径互米左右的古槐。“文化大革命”中,把北边的一棵刨掉当柴烧了,另一棵幸存至今,根深叶茂,郁郁葱葱。据80多岁老人回忆说;“他们记事时,槐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可见古槐年代之长久。
该寺明、清两朝均有重修,民国3年(1914)年又加盖古棚出厦10间,直到1965年。“文革”时,村干部考虑到 民族团结和古式建筑的保护利用,把清真寺作为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当时 除大殿上带有宗教色彩的标志,如窑殿顶上的琉璃月牙、换成了五角星外,清真寺大殿的其余部分基本完整的保存下来。
后来,寺的古式大门改建为新式大门楼,拆掉了水房,建起了7间东屋堵住了后门、成为现在的状况。1982年清真寺恢复,回族群众李鹤祥将珍藏的伊斯兰标志琉璃月牙贡献出来,重新装上。1983年金北村筹资850O元又进行了修葺。使这座清真古 寺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国务院宗教局考虑到对古寺建筑的保护、每年对全国各地有计划、有重点地、适当资助一些清真寺的修建工作。经过县、地、省民委等部门的请示报告,近年国务院宗教局对该寺的进一步修建,已拨款2O000元,以示国家的关怀和重视。现在金北村干部和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该寺已进行一次全面维修。
历任教长姓 名 任职时间 籍 贯
洪广德1916—1919年 山东临清
王 魁1919—1922年 河北威县
李梦禹1922—1925年 冠县尹里庄
王凤山1925—192?年 河北威县
马履样1927—1930年 大名镇金家潭
马玉太1931—1935年 莘县张鲁镇
何广才1935—1939年 大名县西营镇
马履祥1939—1949年 大名镇金家潭
王玉岭1949—1952年 大名镇一铺村
马顺义1952—1954年 大名县
马时庄穆成龙1954—1956年 山东省冠县
王玉岭1956—1958年 大名镇一铺村
1959年后没有住寺教长
主子灵1982—1987年 大名县金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