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气象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森林气象学是研究森林和大气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气象学和森林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林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气候条件是林木生长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它对树种的传播和萌发、生长和发育、开花和结果,以及森林的组成、演替和地理分布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森林又通过同周围大气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影响并改变森林内及其 周围地区的气象要素结构。因此研究森林和气候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客观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科学的营造森林、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良性的生态平衡,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服务。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森林树木和气候条件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西汉刘歆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就有南北气候不同而引起的树种差异的记载。而用仪器观测森林气候,也已有 二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对森林的砍伐,许多国家相继设置林内林外对比气象观测站,最早的一批是1862年在德国萨克森州建立的,称为双联森林站。

1924年,德国的施毛斯和盖格尔为了进行林内气象要素铅直分布的研究,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森林气象观测塔(架),并进行“林分气候”观测,森林气象研究从此进入到范围较广的领域,也开始具备一门独立学科的特点。

盖格尔1927年出版的专著《近地层气候》中有七章涉及森林气象,如森林结构对小气候的影响;择伐和皆伐地气候特征;林缘和林间空地的气流;地表、树干间和林冠层的气象要素分布等。以后,鲍姆格特纳等在“林分气候”和产量模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美国和加拿大的森林气象学从 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偏重于林火气象预报的研究。日本的森林气象研究大约由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平田德太郎设计了纸面蒸发器以模拟叶面蒸腾;原田泰著《森林气象学》,对光的研究有独到之处;门司正三和佐伯敏郎1953年发表了 著名论文《对群体光能分布和同化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用数学分析方法对森林和植物群体光能利用规律的研究。

中国的森林气象研究工作始于1954年。当时为配合华南橡胶林的种植及辽西、冀西和苏北防护林的营造,开展了防护林小气候的研究;同年在东北小兴安岭林区设立了林内和林外的森林气象站 ,对森林和林间空地的气候进行定期对比观测,也对红松苗圃进行了小气候的流动观测。

森林气象学的基本内容

森林气候可分为冠层气象学和森林小气候两个部分。冠层气象学是研究森林林冠内的大气物理过程的学科。林冠是森林的主要作用面,林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它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森林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森林气象学中的三大平衡问题(能量、水量和动量)均集中在林冠层中 。

太阳辐射通过林冠时 ,树木叶片对不同波长辐射的反射和吸收规律是不同的,这种反射、吸收和透过林冠的不同波段辐射的比例,还同太阳高度角、林冠的几何结构有关;林冠每次可截留3~10毫米以下的降水,每年的截留量随树种、林冠的郁闭程度、该年的降水量、降水性质及降水的时间分配等而变 ;冠层气象学还研究林冠中二氧化碳的分布和枝叶对它的吸收,林冠层枝叶的蒸发和蒸腾,以及林冠中风的分布等。冠层气象学是利用森林调节气候和科学营造森林、提高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森林小气候是研究森林内的温、湿、光、水、风和空气成分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的学科,研究范围一般涉及林冠层以下的林中空间及林地土壤。在大部分情况下,森林小气候的特点(与空旷地相比)是:光照低、风速小、湿度大、最高气温低和最低气温高,林中空间和林地的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都比较小。但是对有些森林可能例外,这同该森林所在的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和森林林冠的结构有关。

防护林带的气象效应是研究林带、林网的结构、布局和配置方向的小气候效应,包括防止风砂、减弱风速、增加湿度、降低蒸发、减轻霜冻等作用。林带的防风效应是林带各种气象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的。一般按林带的透风系数(背风面1米处风速与空旷地风速之比)和疏透度(林带纵断面的相对透光面积)的大小,将林带划分为透风结构、疏透结构和紧密结构。疏透结构的林带,透风系数为O.4~0.5,疏透度为30~50%,大约有50%的空气流可以穿过这种林带内部,防风效果最好,背风面的有效防护距离可达树高的25倍左右。研究林带的动力效应可在野外进行观测,也可在室内利用风洞进行模型实验。

营林与气象是研究各树种的气候型及其可塑性,引种中的气候类似法则,造林的立地条件和季节选择,苗床小气候调控,森林抚育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森林采伐的小气候效应及其对天然更新的影响,森林气候资源利用与林粮间作、林药间作及林间苗圃等。

在不同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下,光合和呼吸强度不同,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生物生产力。近十多年来,营林与气象的研究,已发展为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 ,来研究气象因子同系统结构和生产力的关系,以寻求最佳产量模型。

森林和大气污染研究树木、园林和森林给人类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于人类健康的气体、吸附烟尘和其他微粒、释放杀菌的挥发物质、削减噪声、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以及增加绿感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功能。

森林与大气在物质交换过程中,一方面可净化大气、给人类提供舒适卫生的环境,森林本身也从大气中获得一部分养分(氮、磷、钾、钙、钠等),促进其生长;另一方面,某些有害气体和物质在浓度超过限度时,会给森林生长带来严重危害。在工业发达国家,酸雨已造成部分林木死亡。因此关于“森林与大气污染”问题的研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

森林的灾害主要有病害、虫害、干旱、干热风、火灾、洪水、风倒、雪折,以及苗木的日灼、冻拔、生理干旱、霜冻、冰雹等,这些灾害无不直接或间接的与气象条件有关。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可能性,以及采取预防措施,也 属于森林气象学的范围。

目前对森林危害最严重的是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除雷电可以直接引起森林火灾外,高温、干燥是易于成灾的重要气象条件。森林火灾的预报可分为大区预报、分片预报和单点预报三类,各类预报都综合考虑可燃物湿度、相对湿度、气温、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因子。此外,研究森林中可燃物类型、森林潜在火行为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与森林火灾有关的人工影响天气(降水、雷电)以及森林火险的红外遥感探测方法等,也为各国森林气象工作者所重视。

森林对大气候的影响问题,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被人们重视。山脊上的森林和多雾地区的森林能截持雾滴 ,使降水量增多(称水平降水),这是事实。但是森林通过大量的蒸发与蒸腾,以及其他成雨作用,能否促进水分的小循环,以增加大气铅直降水,却没有定论。1975年美国马省理工学院的查尼和斯通从大气环流模式的系统分析中 ,得出了植被引起的大气铅直降水的增加不容忽视的论点。

另外森林对大气圈热量平衡的影响也是一个争论的问题。森林地区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这已由人造地球卫星观测所证实。因而森林吸收了较多的太阳辐射,其中大部分提供森林植物蒸发和蒸腾,通过这种途径影响大气系统的能量和水分收支 ,从而影响气候。

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学委员会于1974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六次会议中,成立了森林气象组,并确定研究森林类型、特别是热带和副热带森林类型的气象效应。1979年9月在索非亚召开的第七次会议中,成立了森林对全球二氧化碳、水分和能量平衡作用的研究组,同时还确定进行原始森林火险气象问题的研究。

1983年3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八次会议,又确定1984~1993年研究森林采伐和更新为主的林业气象和酸雨对森林的影响,以及森林对二氧化碳的交换等。与此同时,森林气象的研究方法,也由单纯的直观的野外观察阶段,向观测、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阶段发展,并向微观的树木生理气象方面深入发展。

其它大气科学分支学科

大气科学、气候学、物候学、古气候学、年轮气候学、大气化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云和降水微物理学、云动力学、雷达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大气辐射学、大气光学、大气电学、平流层大气物理学、大气声学、天气学、热带气象学、极地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生物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医疗气象学、水文气象学、建筑气象学、航海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