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信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电影片名

香巴拉信使

影片类型

剧情

国家/地区

中国

色彩

彩色

协助拍摄

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凉山州委宣传部 四川省邮政局

四川省凉山州邮政局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委

联合摄制

国家邮政局

北广传媒集团

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

峨嵋电影制片厂

洗印

上海电影技术厂

上映日期

中国

China

2007年8月28日

演职员表编剧/导演:俞钟

出品人:李康生 张强

总监制:刘安东 赵东鸣

监制:李春良 王雷 王彪 刘建辉

总策划:王学勤 冯新生 马朝军

策划:刘明光 贾玉祥

总制片人:许建海

制片人:李晓桐 张伟良 杨永生

制片主任:张国平

统筹:刘敏 肖文焱 郑继礼 吴伯勇

协调:陈文毅 邵建州 翁丁 毛建鸿

执行导演:张京生

副导演:刘昶

导演助理:姬琳琳

场记:梦梦

摄影:于小忱

副摄影:姜怀宁

摄影助理:陈建民

摄影指导:金贵荣

美术指导:曹安俊

剪辑:周颖

录音指导:王丹戎

机械员:张海宁

剧照:刘 端

录音:郝智禹

录音助理:肖宝华 余忠敏 李玉培

灯光:孙高勇

灯光助理:曹鹏辉

美术:付来银

服装:林爱蓉

服装助理:肖 玲

化装:郅田华

化装助理:张 垚

道具:薛 平

道具员:巫心太

置景:穆金清

置景兼道助:葛永信

作曲:舒楠

演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小提琴独奏:刘云志(首席)

大提琴独奏:许玉莲女士(旅美)

《乌玛歌》词曲:舒 楠

原声音乐制作:北京舒楠音乐工作室

翻译:丁占罡

英文翻译:王莎莎

现场制片兼烟火:严 明

外联制片:冉 波

生活制片:李建平

财务:翟桂馨、孙淑贞

会计:姬琳琳

现场剧务:霍建中 殷永飞

场工:何忠祥 曾永志 蔡玉峰

灯具保管员:刘 雷

发电车:曾智勇

驾驶员:赵 林(西昌邮局)谢 洪(西昌邮局) 王劲 董典刚 刘 坤 朱国华 姚文彬

林涛 胡凤超 邓光权 张 逵

演员表

王大河--邱 林 (纳西族)

翔秋--尔玛依娜(羌族)

毛局长--王建鸿 (汉族)

王老六--扎西编初 (藏族)

新郎父亲--王五斤 (藏族)

翔秋母亲--高树珍 (汉族)

王扎西--罗 政 (蒙古族)

瓦龙--沈阿力 (彝族)

芽租乡乡长--杨麻里 (藏族)

瓦隆村长--胡力呷 (藏族)

瓦隆二组扎西--马瓦朋 (藏族)

王大河母亲--各拉祝玛(藏族)

老尼玛--杨卓玛(藏族)

萝波乡乡长--宋东明 (汉族)

翁丁-- 何泽哈(彝族)

萝波乡妇女主任--伍金敏 (藏族)

剧情介绍周围都是大山,平均海拔4000米,雪山,岩石,美丽得让人窒息——可是没有人烟,陪伴你的只有两头动物:一匹是马,还有一个也是马。你在这样的山里孤独行走14天后,回到家里休息一天,然后,又上路,又是同样的路线,独行14天,休息一天,然后再上路……这样的人生,坚持了20多年。因为你是邮差,深山里那些不通公路、没有电、20多年没有任何变化的村寨,就靠你和这两匹马的脚步,连起外面的世界。

王大河就是这样一个乡邮员,送几个重要文件下乡,把一个娃儿的录取通知书送给本人,并把她带到县上,参加县里组织的欢送他们上学的仪式——因为乡里还没有通电、通电话,所以邮路是村寨对外联络的唯一途径。经历了一番波折,王大河终于找到了那个娃儿王雨生(天仙妹妹——尔玛依娜扮演),把录取通知书送给她,又说服将要嫁人的王雨生出来读书。在回来的路上,为了赶时间,王大河在翻越一座高山时让马儿踢中了肚子,差点生命不保,却最终完成了任务。

影片原型王顺友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马班邮路”乡邮投递员。21年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不惧山高沟险,不畏风霜雨雪,不计个人得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往返跋涉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将邮政普遍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把党的声音传送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开辟了一条藏区群众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便民通道。

王顺友是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电影评价电影《香巴拉信使》把一个马班邮路乡邮员艰苦孤独的生活和工作鲜活地展现出来,真实再现了王顺友的日常工作生活,并在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甚至乏味的生活中,精心塑造和挖掘主人公不平凡的精神境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影片以恬淡朴实的镜头语言,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艺术细节,真实、细腻地再现了主人公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的感人事迹,勾织出一幅各民族人民和谐生活的优美画卷。

和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同,王大河并非完人,他曾经偷了猪给人,也曾经因为马死了就向邮局索要新马,甚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都是:“走得我都烦死了,但是我不送信谁送呢?总得有人送信。”这样似乎有点私心的人却做了很多好事,让观众对这个人物更加信服。

该片荣获第12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幕后制作2006年7月,《香巴拉信使》剧组进入海拔近3000米的雪山高原,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拍摄,在这样的环境里拍戏,剧组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一大苦:吃不好

先来看看剧组吃的伙食,原来就是方便面,而且一天三餐都是吃这个。有时甚至是拍起戏来连续几餐吃不上东西,吃惯了苦的主演邱林都忍不住抱怨起来。

二大苦:睡不安

接下来看看他们怎么睡觉,虽然拍摄时间是七、八月,可高原上的气温却很低,晚上不用睡袋还真不行,用睡袋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防臭虫。睡觉之前先杀虫,不然怎么也睡不安稳。

三大苦:咬不停

晚上能躲过臭虫,白天却躲不过蚊子。拍戏的时候,导演俞钟就屡次遭到了蚊虫的偷袭。(W005)

四大苦:干不易

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本来就缺氧,还要扛着这些设备上山,没走多远,大小伙子也得上气不接下气。干点粗活也许不算什么,可一不小心,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剧组的拍摄地水洛乡距木里县城很远,越野车要开两天才能到,那里很多地方没有路,剧组的车辆一路上可是倍受考验。

尽管是吃了不少苦头,但剧组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拍摄完成了美丽的《香巴拉信使》

电影花絮·影片根据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邮递员王顺友真实事迹改编,片中很多角色都是非职业演员,包括王大河的父亲就由王顺友的父亲扮演,当地的邮局职工、乡邮路上的群众也参加了演出。

为了拍摄真实,邱林主动要求与王顺友一起走一遍,拍摄时,邱林都没洗过澡。

·《香巴拉信使》的演员汇集了汉族、藏族、彝族、壮族、苗族、羌族、纳西族、蒙古族等八个民族,是多民族团结合作的艺术结晶。

·邱林此前已经在木里体验生活,并且随王顺友走了一趟马班邮路,虽然自己也曾担任导游,徒步走过山路,但这次体验生活,在艰辛的邮路上行走,让他再也不敢轻易尝试。让他对这个人物的感受更加深刻。

·“马班邮路不好走,剧组的路也不好走。”俞钟介绍,木里的风光非常优美,但道路却异常艰难,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开车需要几天的路程,剧组要带着帐篷、大米和蔬菜赶路。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拍摄,选择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香格里拉中心地带)为拍摄外景地。这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真的是巨大的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