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輋族或輋民(輋,汉语拼音:shē;粤音:斜ce4)是中国广东和江西瑶族的一个分支,在其他地方同时又称为畲族。
【地名】近代历史学者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广东畲人节〉曾记载:“畲徭即古代所谓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现仍有许多輋字地名。……所以在广东区域内所谓旧越人或先来之土著当系輋徭部族。”
今天,輋族在沿海地区生活过痕迹可谓已不能复见,但从一些地名仍然保留著他们存在的证明:
“峒”指居住在山上輋族居民。例如:观音峒与大峒(近香港船湾)
“輋”指他们使用的耕作方法,也可以指居住在山上輋族居民。例如:香港沙田的禾輋与打鼓岭坪輋
【历史】輋族是广东最早的定居者,他们最早出现的时间已不可考据,一说为新石器时代。战国时代,他们早已沿著近岸地区捕鱼。
百越族自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从中国北方流入南方,此后两族之间彼此出现了资源竞争。百越族的优势在于他们所使用的铜器工具。另一方面,两族之间亦产生相互同化。
自秦朝起,来自北方的移民大大影响到輋族。由于拥有较高的文明,移民以更优良的工具和技术逐渐占据较佳的土地耕作。部份輋族被迫移到山上生活及定居,部份则离开广东而迁到满是山陵地带的江西与福建。
南宋文天祥在《知潮州寺丞东巖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清代大学问家李调元于《斋琐录》说:“輋音斜,耕山岳之地曰輋”。民国三十八年史学家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考》的〈江西輋族考〉中说:“夫輋即苗即徭也。”,又说:“畲徭当以广东东部为最多,其先世民族实为山越。”
輋民来赣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说道:“明以前难为确定之论断,在明代则为自广东移徙而来。輋徭即古代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江西通志稿》又说:“輋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则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种之勤,其情殊可悯焉。”守仁和邢绚韵诗说:“处处山田尽入輋,可怜黎庶半无家。”。
然而,日子久了,輋民与汉族之间矛盾渐深,双方多次发生纠纷,更有死伤。当时集居于香港大屿山一带的輋民盐户曾在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一次暴乱中袭击广州地区,当时被称为大奚山傜乱。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曾重兵击剿,此畲徭之患得以解除。幸存的輋民紧缩于深山,陆续往闽、粤山区迁徙,赣(江西)境内的輋民几乎销声匿迹。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请立崇义县治疏〉说:“其初畲贼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插于址。”这同时说明了广东畲民是由东北迁徙而入江西的。
在千多年来与汉族和百越族的融合及同化下,广东沿海一带輋族的身份几乎已绝迹,輋族可说是已融入其他民族里。
【语言】輋族说的方言是苗瑶语族的一种。在种族同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母语慢慢地被客家话所取代以至失传。
【耕作方法与生活】輋族迁徙到山上定居后,他们先选择较平坦的斜坡,以火将野草烧毁成肥料,然后将禾稻种子撒在土地上,任由它们各自生长,至禾稻成熟时收割,这种在斜坡上的耕作方式称为“輋”,与田种有别。部份輋族曾参与盐的制造及贸易,他们在盐田透过蒸发海水提取食盐。
【輋族、瑶族与畲族】《说蛮》载:“輋,巢居也”,“輋人亦徭种也”。《南越笔记》说:“赋以刀为准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为畲蛮之类。”。《岭表纪蛮》说:“畲与輋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明清时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称:“輋当作畲,实录谓之畲蛮。”。
可见,“輋族”与“畲族”同为南蛮一类,与瑶族同族。“輋族”与“畲族”的含义是略有差异的,然而非指两个不同之民族,也非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畲族多指福建、江西畲族,是“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土著居民,又称峒蛮、峒獠。輋族则指广东畲族。原因是汉族文人对闽、粤、赣三地畲族经济生活方面所观察到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又说:“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故称徭所止曰輋。自信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祝祭。其姓为盘、蓝、雷、钟、苟,自相婚”。“輋”字在此作为族称是侧重于其居住的形式,指在广东山林里搭棚而居的族群。如此说明了明代时广东一带輋族的生活、习俗、信仰与及姓氏,均与现代的畲族相若,可证畲族与輋族、瑶族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