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现名为“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东北电影公司翻版组,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又诞生了上千部优秀译制电影和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历年获奖作品如下:《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永恒的爱情》(巴基斯坦)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妈妈的生日》(日本)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金牌》 (菲律宾)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浪花之恋》(日本)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弗兰西丝》(美国)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两个人的车站》(苏联)1986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罗马假日》(美国)1987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魔窟寻谍》(美国)199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阴谋的代价》(法国)199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月夜》(意大利)199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超胆侠》(美国)2003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译制片奖提名。

长影译制片建制沿革和历任领导名单

1948年秋组建译制片机构翻版组组长:袁乃晨

1950年翻译片科科长:鲍月千

1952年10月翻译片人员划归制作处分别组成导演组、翻译组和演员组

1955年初译制片翻译组划归编辑处

1956年4月译制片导演由艺术副厂长领导翻译人员在翻译组、配音演员在剧团组长:白景晟

不久,建立译制片处处长:徐明

1957年译制片处处长:张健

1958年6月复称译制片组组长:张其昌

1961年12月译制片组合并到演员剧团组长:刘水航

1962年12月成立译制片室主任:刘迟

1966年4月缩编为译制组组长:林白

1973年8月划归科教片室组长:尹广文

1981年划归综合片室组长:徐雁

1985年3月成立译制片厂厂长:陈汝斌

1987年4月改称译制片分厂厂长:陈汝斌

1988年10月译制片分厂厂长:荣振东

1991年9月译制片分厂厂长:刘雪婷

1995年4月译制片分厂厂长:金毅

1998年10月译制片分厂厂长:杜慧军

1999年10月改为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至今经理:杜慧军

培养的配音演员有:白景晟、白玫、碧辉、车轩、陈光廷、陈汝斌、陈占河、从连文、崔慕燕(崔睦宴)、崔隐、邓小欧、方荧、高凤新、顾谦、郭玲、韩绍君、郝光、胡连华、黄世光、金毅、荆杰、李铧、李景超、李克己、李晓峰、李真、林美玉、刘柏弘、刘大航、刘斐、刘群、刘儒、刘雪婷、卢志平、鲁非、陆建艺、陆小雅、马静图、马陋夫、马玉玲、蒙纳、孟丽、欧阳儒秋、潘淑兰、潘耀华、彭勃、荣振东、宋保义、宋丽婕、苏荧、隋桂凤、孙含英、孙敖、孙佳禾、孙晓雯、孙忠志、汪宝生、王凤文、王洪涛、王健、王瑞、王书斌、王晓巍、王亚彪、尉骞、吴必克、吴代尧、吴静、吴永庆、向隽殊、肖南、谢遇春、徐丹、徐红岩、徐世彦、徐雁、杨培松、杨晓凡、叶琳琅、由长科、袁乃晨、苑小君(苑航丽)、张恩贵、张凤志、张桂兰、张慧君、张健佑、张民、张其昌、张声、张玉昆、张钟熙、赵双城、赵文瑜、赵子明、郑万玉、郑小君、周文彬、庄丰源、庄焰、邸世勋、高步、高荣第、田种玉、陈新资、亢仲武、张雷、郭艺峰、陈红、王利军、郭金非、牟珈论、杨启天、黄玲、杜凤霞、刘增庆、赵宝华、任颐、杨洸、尹一青、迟志强、陈国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