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散射层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深散射层是拥有大量生物的水层,通常主要是由管水母和某些喜欢群体生活的鱼类组成的,有时节足动物、磷糠虾类、挠足类也会形成深散射层。由于这些生物大量集结于某一水层,因而使这一水层具有散射和反射声信号的作用,对水声器材的使用影响极大。虽然深散射层能很好地反射声波,并能够在声纳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假海底”的图像,但是,组成深散射层的生物彼此却可能相距几米远,往往无法通过摄影、捕捞来辨别其组成,只能从潜水装置中直接观察,才能断定深散射层内某些生物的品种。公海中到处都有深散射层,连北极地带也有深散射层。据记载,1959年7月,丹麦皇家海军的赫·沃尔姆海军上校,在北极首次发现深散射层。当时,赫·沃尔姆上校的军舰在斯可夫峡湾使用回声探测器测定海底深度为300米,但用水砣复测时,却发现这一深度根本就没有海底。此后,有关深散射层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根据科学家的观察,深散射层白天一般处于水下200米到700米的深度处,夜间这一水层上升到海面。为了消除深散射层的影响,有人采取发生脉冲后延长接收器接通时间的办法,或其他更为始的测量方法,去测量海底深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