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德的定义中国幸福学认为,道德是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私德是指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小群体或自我的利益而约定俗成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比如潜规则意识,自私自利的思想都属于私德范畴。
中国幸福学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自以为是。大真理就是存在于大群体中间的真理,就是大群体的人们统一的自以为是。小真理就是存在于小群体中间的真理,就是小群体人们的统一认识。
显然,追求社会公德就是追求大真理,追求私德就是追求小真理。显然损公(德)肥私(德)是不得人心的,显然公德必然战胜私德,因为公德是人心所向——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必然也会水涨船高。
——摘自中国幸福学
——————————————————————————-————-
sī dé
简而言之,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
1.个人的恩惠。《商君书·错法》:“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 宋 王安石 《周沆右谏议大夫制》:“朕率是道,进退百官,故于迩臣,无有私德。”
2.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清 陈天华 《绝命书》:“其尤不肖者,则学问未事,私德先坏。”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 中国 文人的私德,实在是好的多,所以公德也是好的多,一动也不敢动。” 许地山 《银翎底使命》:“ 黄先生 说:‘我们先看看里头写的是什么,不必讲私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