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希融 1933年7月生,河北唐山人。回族。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地震物探高级工程师。全国地震监测先进工作者。1960年毕业于北京煤炭工业学院物探专业。曾在开滦煤矿总管处地质测量处任技术员,煤炭部唐山科学院矿井地质研究室水文物探组任组长、技术员,开滦马家沟矿地测科、地震台任高级工程师。98年3月退休,5月被市地震局聘为顾问。是河北省人大第六、七、八届常委会常委。他自1975年以来,长期在第一线主持地震监测预报及科研工作。1975年主持建设唐山市第一个形变电阻率测报点;1983年引进安装交流地电阻率观测设备,居全国领先地位。经过他多年努力,逐步把马家沟矿地震台建成了综合性台站,被国家地震局定为重点台网。他严格按规范观测,不断提高质量,每年向国家、省、市、矿地震部门提供近万组数据,为分析判断地震情况提供了可靠资料,为深入研究唐山地震的孕育、发震提供了可靠数据。在国家、河北省地震资料多年评比中均获优秀奖,多年被评为地震监测先进单位。马希融以严谨的态度、坚韧的毅力献身于地震科学研究。对交流地电阻率的试验研究,获国家地震局1986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的《交流电阻率方法在马家沟台试验结果》获河北省地震局1991年度科技进步四等奖。合著《1976年唐山78级地震观测资料汇编》经国家、河北省地震局审定于1980年出版。《马家沟地电阻率短临变化特征》等十余篇论著,先后在《地震》、《地震科学研究》等全国性学术刊物和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受到好评或奖励,产生广泛影响。并曾与美、俄、朝等国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对推动地震预报的进展、丰富新兴的地震科学有一定价值。他多年潜心探索届世界难题的地震预报工作,取得可喜成果。他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20天,即7月6日、27日晚分别向国家地震局、河北地震局和开滦矿务局提出短临预报。做为'较好预报震例,1980年12月被日本《地震预知》引用发表,引起国内外地震专家关注。其后,对宁河、唐山东、"雷庄等十余次中强余震都作了较好的短临预报。在唐山大地震12周年之际,唐山及附近地区相继发生余震后,地震的谣言四起,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他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及监测资料,及时地提出在余震后2个月内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对减轻地震的损失、稳定生产和社会秩序起到了良好效果。他作为中央特邀代表,曾4次被中央首长接见。1976年至今为河北省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1977年被评为全国地震战线学大庆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选为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0年、1995年被评为全国地震监测先进工作者。河北省民委、省委统战部授予在民族团结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被载入《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他的事迹曾先后在地方报纸、省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建设》(中外文版)、中央电视台等进行过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