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祖寺。位于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僧人帕木竹巴•多吉杰波创建。多吉杰波在该寺收徒传法10余年,因其地名帕木竹,发展成为帕竹噶举派。嘉定元年(1208)出身于当地大贵族朗氏家族的僧人札巴迥乃做了该寺寺主,从此寺主一职专由朗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袭。元至正十一年(1351),札巴迥乃侄曾孙绛曲坚赞另建泽当寺,以讲授显宗经论为主,而主寺丹萨替寺则专修密法。后帕木竹巴转为注重显宗,丹萨替寺地位逐渐由泽当寺取代。寺院规模宏大,整个建筑群东西长约1 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堪称噶举派寺院之最。丹萨替寺依山而建,布局合理。主要建筑自西向东分别有帕木竹巴修行洞、佛塔、僧舍、经堂、大殿及神殿。1962年丹萨替寺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①帕木竹巴修行洞。位于寺院最西端,深2米、宽3米。原在洞内主供多吉杰波铜像。修行洞里供奉具有加持力的塑像及手杖、右旋海螺,止贡噶举派敬献的曼荼罗,各种经书和常用法器,还有朗氏家族敬献的黄铜帽等。②佛塔。位于修行洞东面。八棱多门方形佛塔,名为果芒曲丹。③僧舍。又称帕木竹巴村。在帕竹地方政权鼎盛时期,建有大片僧舍。④经堂。位于大殿南侧,坐北朝南,面积300平方米,建有门廊,经堂东、北两面各有一佛龛。⑤大殿。寺院主体建筑。面积1 570平方米,共36柱,为方石所砌。大殿顶层是京俄大师寝宫,为汉式塔形结构,殿内主供三世佛黄铜镀金像、帕木竹巴塑像、能言吉萨玛、舍利质二尊岗青等像。大殿东、南、北面经书架上藏有丰富的经书,故大殿藏经的部分又名藏经殿。藏经殿的10根木柱上写有京俄大师的柱铭,这些柱铭与藏经均在20世纪60年代被焚毁。大殿南面是灵塔殿,内供两座灵塔。大殿和经堂之间是辩经场,呈平台状,宽约20米,长60米。大殿四壁绘满壁画。⑥神殿。位于大殿西侧,经堂西南角,神殿为3套间,面积300多平方米,大殿和神殿之间是一座佛塔。⑦望楼。位于寺院最南端,形如碉堡,具有前哨或烽火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