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属荷科。原产东印度和我国。我国栽姜历史悠久在《礼记》中就有“楂梨姜桂”记述一九七二年我国在长沙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中藏有干缩块,足见我国距今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种植生姜了。余杭小林栽培黄姜,据记载,在北宋康定年(公元1040年)已盛产,并因其姜块大、肉质黄、辣汁浓、味清香著名。尤以红爪姜最好,它具有长势强、块茎大、形为瓜、皮淡黄、肉蜡黄、芽及分枝节处色淡红、纤维少的特点。
姜的食用部分为块状茎,内合挥发油、姜辣素及树脂、淀粉、纤维等。挥发油由中含姜油酮、姜醇、姜酚、按叶油精、茴香菇、枸掾醛等。姜是常用的调味品,能除腥,增进食欲,而且药用价值较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姜有除风邪、寒热、伤寒......止吐、去痰......”的记载,民间也有“冬吃生姜,不怕风霜”之传说。姜还可加工成姜粉、姜片、酱姜、糖姜、醋姜、糟姜等佐菜佳品。
黄姜的采收分三次:一次是起“娘姜”。宜在夏至至小暑间的晴天,用尖竹签在子姜与母姜连接处切取“娘姜”,做到“娘离子不伤”。一般可收回芽姜重量的80~90%,它宜制姜片和姜粉;二是在处暑后收嫩姜,它且鲜食或制紫姜。酱姜、醋姜等;三是在立冬后收老姜——小林黄姜。老姜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藏,既可鲜食,也可贮藏待翌年留作种姜。
小林一带姜农,利用黄姜喜阴的特性,在桑园间作黄姜,既增加姜收入,又促进桑树生长,提高了蚕茧收入,同时还节省了搭荫棚的物资和劳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