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用太白韵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概况【作品名称】忆秦娥·用太白韵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李之仪

【作品体裁】词

原文忆秦娥

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⑴。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⑵。[1]

注释⑴凌歊: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

⑵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词牌【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碧云深》。世传李白首制此调,因李白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双调,四十六字。分仄韵、平韵两体,仄韵词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一叠韵。[2]

格律清溪咽。

○⊙▲

霜风洗出山头月。

○○⊙●○○▲

山头月。

○○▲

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

不知今是何时节。

⊙○⊙●○○▲

凌歊望断音尘绝。

⊙○⊙●○○▲

音尘绝。

○○▲

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3]

作者李之仪

(1048—?)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无棣(今属山东)人。北宋治平进士,为万全县令。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元祐中,除枢密院编修官,从苏轼于定州幕府,通判原州。徽宗立,提举河东常平。卒年八十馀。《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词作有《姑溪词》,凡九十四首。冯煦谓其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蒿庵论词》)。[4]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冰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这首词在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也不过是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前后,这首和词,全依太白《忆秦娥·箫声咽》韵,可见当时李白词已流传比较普遍。因此,李之仪的这首词可以作为《忆秦娥·箫声咽》为李白所作的一大佐证。[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