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方向为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家。
1949年12月生于四川省彭县。1977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原南充师范学院)生物学系,198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4年~1988年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植物遗传育种学,获博士学位;1993~1994在密苏里大学美国农业部作物遗传实验室作高访学者。现任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和转基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生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和园艺学科组委员,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go-vern-ment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小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参与<<种子法>>等多部农业相关法律制定工作。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1991),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特邀代表(2000),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四川省自然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1998)。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主持人。长期从事植物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学术成就:
1、我国最早发现小麦的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规律,几十年来被广泛引用,被同行誉为经典之作,对全国小麦高产育种和栽培起了重要作用。被引入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
2.他是一系列麦类新基因的发现者。他及其科研团队发现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麦抗病基因Yr9b,YrCN19,Pm23,Sus1,PmYU25,PmE等;抗病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抑制基因;发现黑麦的杂种坏死基因Ner1和Ner2,并把它们定位在染色体5R和7R上。提出的麦类基因符号Ner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还提出了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表达的三级调控理论。
3.他是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理论的建立者。他在外源DNA插入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中,发现小麦异源易位的诱导和发生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并证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麦异源易位育种理论和克服异源易位在实际育种中产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染色体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麦抗病新材料,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4.他是我国育成小麦品种最多的小麦育种家。针对西南麦区由于光照不足,小麦高产存在生态穗容量的限制,提出了小麦高产育种的“协调型”育种理论,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这个目标。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培育出“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川农”小麦新品种品牌。已选育被四川省和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有川农8号、9号、10号(国家审定),川农11、12、17(四川省和国家审定)、18、19、20、21、22、23、24、25、26和成电麦1号等小麦新品种16个,大麦新品种2个(川农大4、5号),还有大批优良的新品系正在参加区试。其中川农11、12、17、18、19、21等6个新品种被四川省政府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川农11,12,17,18,19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这些新品种已经在我国长江上游冬麦区的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几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并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小麦具抗衰老特性的“延绿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7”,实现了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达到增产的目标。近年来还开展了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
5.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任正隆则认为,起征点太高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6.已指导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52名硕士生,其中1名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7.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