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乡镇概况
州城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坝子东南部,距省城昆明360公里,距州府下关60公里,南面与祥云县接壤,西北与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鸡足山相望。全镇总面1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000多亩,镇域规划面积156.13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64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白、回、纳西等10多个民族。总人口43808人。2000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962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176万元,粮食总产14442吨,人均占有粮食340公斤,镇财政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1745元。州城处于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冬无极寒,夏无极暑”,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9℃。州城“东枕钟英,南屏帽岭,西峙笔架”,中为平坝,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物产富庶。
悠久历史
州城古镇,又名“白霞城”,因此地出现过白霞焕彩的奇景而得名。位于宾川县东南钟英山麓,居宾川坝子腰部,扼南北之要冲,地势险要,是古代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和驿站。州城古城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据清雍正《宾川州志》载:“初筑时,取坐东向西,乙山辛向。周四里三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曰迎晖,南曰永安,北曰柔远。计垛口一千二七。”后“永安”改“南薰”。四门之上建有城楼,南、北二门外各有月城,城四角各有角楼。城墙曾于清嘉庆年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民国14年(公元1925年)、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和民国38年(1949年)多次维修。解放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现在还有约200多米城墙保存较好,厚重的城砖上“咸丰二年知州造”、“曹”等字样,仍清晰可见。
旅游古迹
州城古城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十字街中心建有四层、六角、攒尖、过街钟鼓楼(宾兴楼),雄居全城中心。古城内除保存钟鼓楼外,还保存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忠烈祠、观音阁、报国寺、文昌宫、南薰桥、天主教堂、四川会馆、笔山书院等一大批古建筑群和明、民清民国古民居建筑。忠烈祠与笔册书院,文庙武庙与天主教堂,观音阁与文昌宫和报国寺等呈组团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城镇建设筑规制中“人神共治”“众教合一”的精神。现古城、西、南、北四条街道仍持着古道风貌,古民居铺面分列两侧,古风犹存。目前整座城池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古城格局,在云南省众多的乡镇中,古镇风貌保持得如此完整的并不多见。
初春季节,朝阳初升,春风和煦。钟鼓楼上风铃叮——不绝于耳,那些名胜古迹、古老民居,沐浴在春光中,一派古色古香、瑞气祥和的景象。秋雨过后,天空明净,气候清新。文、武庙顶,青苔翠绿,古意盎然;南薰桥下,溪流淙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州城镇乡镇概况
州城镇位于东平县中部,坐落在烟波浩渺的、水天一色的东平湖畔。区域面积72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辖71个行政村(居),人口6.3万,耕地面积5.7万亩。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0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镇驻地位于镇境西北部,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14个居委会。有县级医院一处,中学一所;镇级医院一处、中学2所、小学3所。距县城20公里。027省道从镇驻地穿过。东靠105国道,西邻220国道,距京九铁路仅30公里。从镇驻地穿过的泰商路又将两条国道和其它公路连成一个公路网,交通便捷。199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新型小城镇建设百新工程试点镇,被泰安市政府确定为计划单列镇,199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
悠久历史
州城始建于公元1000年,历史上是我国的北方重镇,知名的大都市,鲁西南名胜之地,曾为国、路、府、州、县驻地,是山东省省唯一的一处千年古城。因其地处古老的大运河岸边,古有“北翊燕赵、南控江淮”之说,它有着无数的辉煌和悠久灿烂的历史,出现过父子状元梁灏、梁固、儿科之圣钱乙,著名画家梁楷和老一辈革命家万里等无数英士名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记述道:“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和制造十分丰盛……”。大诗人元好问在“出东平”一诗中曾用“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诗句,形象的描绘出这座城市的繁华热闹场面。
经济发展
州城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全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以创新求发展,向规模要效益,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工业园区、优势资源、城镇建设三管齐下,着力打造“精品工程”,一大批骨干项目快速度、高质量的落地达产,培实了该镇的裁员基础,奠定州城经济发展的工业支撑。目前,城区东部4平方公里的项目区达到“四通一平”,其中鹏远纺织带动了一方产业;辰兴金属提升了发展层次;宏霞服装放眼国际市场,成为一支独秀的外向型经济。05年薪尚规模企业7个,累计达到15家。发展后劲不断壮大,形成了以五金、板材、纺织、服装、建材、造纸为主导支柱产业,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农牧产品
州城镇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年总产量达24万吨。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为应对入世,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压粮、强桑、扩桑、扩菜、种养”的发展思路。种植业:以桑蚕生产为主导产业,形成万亩桑园,总收入达600万元。蔬菜生产量与效益同步增长,种植大棚、大田瓜菜10000亩,年总收入达410万元。
畜牧业:把养殖鸡和小尾寒羊作为发展重点:有规模孵化厂4个,养鸡场25个,养鸡大户300个,饲养量200万个,达9.7万只。发展养殖专业村14个,养殖大户710个,各类畜禽存栏量达到251万头(只)。水产业:养殖水面4500亩,以养殖甲鱼、螃蟹、乌鳢、大口鲶等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水产品总量达4100吨,年总收入400万元。
特产名吃
藕:州城的藕,历史有名,因特殊的水质,藕瓜肥大,中节粗长,藕把、藕头小而短,色白嫩,质肥无渣,熟吃汤浑味美、凉拌脆而香甜。谢花藕尤佳。
东平粥:又名徐家粥,为州城桂井子街徐明世代经营,名气很大。从清康熙19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用大豆、小麦、大米熬制而成。粥浓如酱,喝似水,滑润爽口,清香甘甜浸入心脾,有独特的糊香味,喝净粥,碗如洗,不挂一丝粥迹。该粥熬工之精,实为一般店家所不及。
糟鱼:东平湖独特的传统名吃之一。它具有鱼体完整,骨肉同食,香而不腥,肥而不腻等特点,成品鱼呈酱紫色,醇香爽口,色味俱佳。
烧饼:州城陈家烧饼,又名碳炉马蹄烧饼。州城陈姓清朝中期所创,是面食名吃之一。特点是:园形、中间薄、边沿厚,直径约20厘米,黄酥油亮,香脆可口,色、香、味型俱佳。主要原料有面粉、芝麻、油面、糖稀。加工方法是用木碳火文烤。
商业发展
州城镇立足区位优势,在“建城 兴商”上做文章,成效斐然。近年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多元化投入,用活土地经营政策,坚持高起点规划,门标准建设,高层次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投资900万元修复了“清真寺”、“父子状元坊”、“永济桥”、“报恩寺”和“龟井子”等名胜古迹,建造了城东部池塘、水中之亭和垂钓台;在万里故居建立了“东平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了一大工业园区和服装、副食品、小商品三大专业市场。至今,城区变大了,楼群变多了,路变宽了,灯变亮了,环境变美了。花香自有蝶飞来。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建立健全了“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和诚信的态度引人投资;以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留人创业,在全镇形成了亲商、爱商、重商、护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民营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示———东平县州城镇人民政府
大事记
公元前2000年(夏朝)属徐州,以在济水(古“四渎”之一,与江、河、淮齐名,西南--东北流向,流经小安山、戴庙,今已成地下河,为伏流)之东,号称东原,亦称东平。
――《尚书禹贡》
公元前1100年(商周),名为洽乡城。
――《水经注》、《东原考古录》
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四月,东平郡太守曹操在州城西南7.5公里处之寿张(今霍庄)与黄巾军大战。
1000年(宋咸平三年)郓州城铺被大水浸没,州治由埠子坡迁来今址,始建土城。
1119年(宋宣和元年),改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今州城)。同年,宋江起义军活动于州境。
1127年(宋靖康二年),正月癸已,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南宋高宗)移军东平。驻魁星楼(今棉织厂旧址),并在飞仙台(今南马场)“张弓腰矢,问天下课点”。
1130年(宋建炎四年)金立刘豫为傀儡皇帝,国号大齐,始治大名,后迁来东平府须城(今州城),时称“东京”。
1162年(金大定二年)山东济南人辛弃疾请命于宋,会耿京等起兵反金,收复东平等地。
1220年(元太祖十五年),严实在须城(东平)立行台,领54州县。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文天祥被俘送大都(今北京),途经州城,赋诗明志(《自汶阳至郓》、《东平馆》等)。
1313年(元皇庆二年),东平路总管严忠济,以城内西南隅原学宫狭隘,移建于东北隅(今文庙街)。
1342年(元至正二年),建报恩寺于县治东城隅。
1370年(明洪武三年),移民自山西省洪洞县来,至1414年(永乐十二年),又多次由洪洞县来。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建东平所堂掌印千总署。址在今署东街路南酒厂宿舍院西南部三层旧楼处。
1402(明建文四年),燕军(燕王朱棣之靖难军)陷东平。
1425年(明洪熙元年),知州李湘修葺州城。
1438年(明正统三年),伊斯兰教随移民回族人传入东平,万历年间,在州城西北隅修建清真寺一处。
1539年(明嘉靖十八年),东平州学政凌云(江苏江宁人),首创《东平州志》。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东平州知州张承赐(广宁人)主修康熙《东平州志》。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高宗弘历南巡,路过东平,将南门至北门跨路牌坊全部拆除,唯留“父子状元”坊,于其上搭天桥而过。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龙山书院自龙山移建于州城马公祠旧址,至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又移建于书院街路北,今县一中校址。
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4月,知州沈维基改筑东平州土城为砖城,将西面城基缩进2里3分,历时4年,至1772年7月竣工。
同年8月,山水泛涨,决城,仓谷、民屋俱坏。
1797年(清嘉庆二年),黄河决口,州境大水。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州境严禁鸦片输入和种植。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兰考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东平水患愈频。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捻军张乐行部渡黄河。3月,两次攻打州城。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黄河决口张家楼,州境人民猝不及防,水骤至,田庐漂没,人民溺死无数。
1898年夏(清光绪二十四年),黄、清两河决口,数月不涸,州境造成巨灾。
同年,州城始设信柜,传递公文,兼理信邮。
1909年(清宣统元年),钱庄、商号始印乡票在境内流通。
1910年(清宣统二年),东平州议事会,参事会成立。
1913年(民国二年),改东平州为东平县,设县公署,(治所今州城)。
1914年(民国三年),建皇华馆女子小学(今州城中心小学),附设“蒙养班”。
1916年(民国五年)夏,虫、蝗为灾。
1917年(民国六年)春,大旱,麦苗槁枯,秋又霪雨。
1918年(民国七年)4月7日,土匪张台元率众七八百人陷城。驻城内的军阀何锋钰部哗变。军、匪在县城西部、南部抢掠。
同年,州城始有织布厂,织鸡皮皱手巾。
1921年(民国十年),境内始有自行车。
1922年(民国十一年),东平州城在所堂建面粉厂,内装1台10千瓦发电机,有工人65名。1923年该厂改建成营业性电灯公司。此为泰安地区营业性供电之始。
同年,据教育部令,各县劝学所改称教育局,小学实行“四•二”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实行“三•三”制,初、高中各3年。
1923年(民国十二年),东平县县城(今州城)京剧爱好者联络艺人组织“二簧社”,演出《捉放曹》、《打渔杀家》等剧目,为泰安地区早期京剧演出活动。
1924年(民国十三年)8月,黄河在黄花寺(今属梁山县)决口,州城西南秋禾全被淹没。
同年,东平一带伤寒大流行。
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24日,基督教卫理公会在泰城成立“美以美会山东年议会”。此后,泰安教区析出济南教区,兖州教区析出曲阜教区。该会有5个教区,辖泰安、莱芜、新泰、肥城、东平、宁阳、泗水、汶上、东阿、兖州、曲阜、济宁、济南13个教会组织。冬,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十二师分驻东平县城乡。张宗昌先后两次派飞机抵东平上空侦察,并向县城投弹数枚,毁坏民房,死伤居民数人。
1926年(民国十五年)4月6日夜,东平红枪会聚众攻打东平县城,与民团激战,不胜。红枪会员伤亡甚众。
4月,张宗昌直鲁联军旅长方永昌率部驻扎东平6个月,骚扰城乡,民众受害严重。
1927年(民国十六年),麦受疸,夏苦旱,秋早霜,麦秋皆失收。
1928年(民国十七年)5月3日“济南惨案”后激起本县民众抗日义愤,城内开展抵制和烧毁日货的运动。
6月,东平陈鹤舫等在东平县城皮货巷(址在今署东街路北,小铁厂东邻)设露天电影院,从济南租片放映。
同年,城内始有西医开设的灵生医院。
1929年(民国十八年),镇内始修公路3条,至1930年,省立长途汽车总局在城内小隅首街路东(今镇粮所)设客运分站,办理通往平阴、济南、泰安、汶上、济宁的客运营业。
同年,城内设电话局和电话事务所。
1930年(民国十九年),绅民捐款3万余元(银元),创建东平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址在城内文庙(遗址无存)。
1931年(民国二十年)夏,小清河决口,水围城下,田禾淹没。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春,县首次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在海子村举行。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7月,酷热,气温达40.50℃,热死百余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11日17时许,黄风自西北至,昼晦如夜,毁屋拔木,继以骤雨冰雹,至傍晚渐息。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共产党员万里,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县,以教学为掩护,秘密进行党的工作。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人心激奋,县立中学和小学的部分师生纷纷捐资和上街募捐,支援前方抗日将士。
7月,万里倡导组建的文化书店在县城南厦门里路西开设(此书店为党组织宣传抗日、组织群众的基点)。
8月30日,菏泽发生七级地震,波及县城。
12月25日,日军飞机野蛮地轰炸县城,炸死炸伤群众30余人,炸毁房屋26间。
12月,县城进步知识青年万丹如(女),于志坚(女)、于志刚(女)、于志强(女)、李炜、戈新(女)等人,在中共东平县工委组织下,同侯敦,陈玉坤(女)、杨海岩,王晓农、孙哲一起去延安抗日大学学习。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初春,共产党员万里、于林甫等参加国民党县政府政训处,开展抗日工作。
8月1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8月,中共东平县委敌工部在南关村设情报站。冬,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在县城设情报站。
9月19日,原中共东平县委书记刘仲羽不幸被俘。1941年1月2日,在县城北门外英勇就义。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10月18日夜,二分区前梯队,昆张支队在军分区司令员曾思玉,中共地委书记兼政委董君毅(段君毅)率领下袭击东平城,毙伤伪军百余人。
同年,境内大旱,秋禾枯死,又蝗灾,农民变产度荒,有的冻馁死亡。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5月17日,冀鲁豫军区八分区司令员曾思玉、政策段思毅、副司令员何光宇率八分区七团、五团和六团一部及东平、汶上、昆山、张秋县大队,组织发起“东平战役”,至20日,解放州城及全县境。
5月20日,中共东平县委、县政府组织农民万余人,进城拆除日伪碉堡,城防工事和部分城墙。
5月下旬,“东平解放庆祝大会”在城西王楼村召开,曾思玉在大会上讲了话。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3月始,县党政军、机关群众团体陆续进驻县城。
3月,在西莱园小学召开东平县各届人士代表大会,县、区、乡干部参加,选举万丹如(女)为“国大”代表。
同年,废小清河。
12月,破获国民党特务组织“东平复员工作队”。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24日,国民党七十二师三团与搜索营共1000余人进占东平。与此同时,以耿静庵为首的国民党东平县政府、县大队,随七十二师占据县城。
4月21日,国民党东平县政府与七十二师逃跑。
8月9日,国民党山东省保安旅十七团占据州城,历时99天。同期,以杨存松为首的国民党东平县政府及其县大队,大肆杀害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
9月16日,一、三、四、五区民兵500多人配合县大队,阻击国民党七十三军四十一团,取得大清河阻击战胜利。
12月10日,冀鲁军区一、二旅的4个团和东平、汶上、梁山县大队共8958人,由军区司令员赵健民指挥,发起“东进战役”东平战斗。
10月,县直党政军机关陆续移驻县城。
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在州城境内流通。
12月,东平与长清、平阴等县共同组成支前民工团,先后参加了淮海、上海战役。一区有民工参加。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9月16日,旧临黄堤在刘庄决口,干部群众全力投入抢险抗灾斗争。
同年,建东平汽车站,址在大隅首街路东。后相继迁孟家街路南(1958年)、小东门外((1967年,现址),1982年改称“州城汽车站”。
1950年1月,建城关第一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城关公社卫生院,1984年改称州城镇卫生院。
5月,建东平县人民卫生院(今县一院,址在州城镇署前街路西)。
1951年2月17日,抗美援朝开始,全县捐献“东平号”战斗机一架。
4月1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全区统一行动,对反革命分子进行搜捕。5月1日,处决了日伪县长王伯英等28名反革命分子。
1951年冬,农村组织互助组。
1951年12月—1952年7月,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5月初,农田发生蝗蝻。区领导组织干部群众捕打。
1952年7月,公职干部及全民所有制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11月,推广“速成识字法”。
同年,始有话传电报。
同年,在塘子街路西修建剧场,县前锋豫剧团成立。
1953年1月30日,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3月,全镇开展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3月中旬,学习讨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月10日,贯彻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
同年冬,东平县黄河修防段在南门里路东建立。
同年,天花、鼠疫、霍乱在本镇绝迹。
9月13日始,国家对棉布实行计划供应。
1955年3月1日,新版人民币在本镇流通使用。
3月,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
9月4日—11日,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2月21日—24日,组成手工业合作社,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1月9日,对农村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月27日,根据县委《关于开展高级合作化运动的初步意见》,将土地转为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
1月,在干部职工中开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简称内部肃反)。
11月15日,根据县委、县人委决定,小乡合并为大乡,将东镇乡、西镇乡、北镇乡、南镇乡合为城关镇。
1958年1月—3月,开展整风反右斗争。
2月22日,撤区并乡,原尧洼乡,桃元乡并入城关镇。
7月,掀起农业生产“大跃进”。
10月,城关镇成立“湖滨人民公社”。
10月16日,随东平县划归聊城专区。
10月20日,聊城地委从寿张,阳谷、平阴组成了807人的“铁锨队”来支援剜地种麦。
11月4日起,农村普遍建起集体食堂。
12月5日,撤平阴县建制,合并为东平县,县机关设在州城。
1959年3月,在东城角魁星楼兴建城关福利厂。
同年冬,大办民兵师。
1959年8月,在城内老城隍庙,兴建城关农具厂。
同年,始办有线广播。
1959年10月中旬,东平县建制撤销,城关(改称东平公社)划归汶上县。当即调动千余劳力修松山水库。
1960年2月,州城划归梁山县。
1961年3月,州城划归汶上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东平县建制,“东平公社”改称东平县城关人民公社。
2月9月—14日,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4月1日始,精简职工,压缩非农业人口。
4月,人民公社普遍推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
1963年4月,开展“四清运动”,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11月9日,社直机关全面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运动。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
1964年3月,进行第一次林木确权发证,至1965年5月结束。
1964年5月,在小东门外兴建城关渔种场,由城内14个大队联办。
8月9日,暴雨成灾,大部分村庄受淹,州城被水包围。城内党政机关、工人、学生、农民上小东门沿老城墙筑坝防水漫入。
12月12日,公社贫下中农协会成立。
同年,始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插队落户。
1965年4月29日下午,雹灾。
6月下旬至7月,蝗灾,省农业厅派飞机一架喷药,人工捕杀防治。
1965年6月成立城关建筑队,与城关运输管理站合署办公。
同年,在县府西街路南建电影院。
1966年1月9日—13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8月中旬,“破四旧,立四新”,拆除了位于州城北门里,清康熙五十八年兖州知府金一凤重建的全石结构的“父子状元”坊、“尤门连跃”坊,平毁了古墓群和古墓葬,毁坏了许多历史文物和古籍书册,并将一些街道、村庄名称更改成所谓具有政治色彩的名称。
9月13日,东平一中“八一八”红卫兵贴出炮轰县委的大字报两张,揭开了冲击领导机关,批判领导干部的序幕。
9月18日,首批中学“红卫兵”代表,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学生开始串连。
同年秋,修筑毛主席像台,制作语录板,会前、饭前作“四个首先”,形式主义及个人崇拜一度盛行,至1970年12月逐渐被制止。
1967年3月,在无盐村村北租山地兴建东山石料厂,为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桥渠提供石料等。1967年3月9日、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左部队”,分两批来县进行“三支”(支左、支农、支工),“两军”(军管、军训)。9月,公检法机关实行“军管”,1973年9月13日,奉命调回支左军代表。
本年,兴建马口排灌站。
1968年2月,公办中小学分别下放到公社和生产大队管理。工农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
4月,公社,生产大队普遍建立了革命委员会。
同年4月至1971年底,按照“吐故纳新”的精神进行整党。
5月底,清理阶级队伍,错整了一大批干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彻底纠正)。
8月,“文攻武卫”指挥部组织4千余人围攻田庄村(1969年2月撤“文攻武卫指挥部”)。
1968年8月,各大队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编演文艺节目,受欢迎的文艺宣传队有西门、东方红(牌坊)、东风(小东门)、红星(桂井子)西关大队宣传队等。
7月,全镇公办教师回大队(原籍)任教,实行工分加补贴(1971年纠正)。
同年秋,中小学废除考试制,改为“推荐”制。
1969年1月,济南市下乡知识青年首批来城关公社,在葛针园、柳林、梁村、于海、张庄等大队集体插队落户。
1969年8月,西门大队、东方红大队(牌坊村)、东风大队(小东门村)的文艺宣传队调赴山东省会济南南郊宾馆,山东剧院演出受到欢迎,引起轰动。
8月,县办中学普设高中班,完全小学普设初中班(称“戴帽中学”),中学生骤增。
1970年春,始建拖拉机站。
本年冬,济南军区部队来城关公社野营拉练,随带直升飞机一架,在县城西门外临时机场作起落演习。
1971年3月23日,批陈(伯达)整风开始。
11月16日,开始揭批林彪叛党叛国罪行,并发动群众批判其《571工程纪要》。
11月19日,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
1972年11月,民间传统艺术手工绘制彩蛋,首次在广州交易会上成交,进入国际市场。西门大队孙昭文、桂井子大队宫开符、孟昭金、宫传正等人的作品深受喜爱。
同年,兴办合作医疗。
1974年3月9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6月,兴建冯楼变电站。
1975年3月兴建东平县磷肥厂,址在亭坡村。
同年秋,城关公社出动民工8000人赴稻屯洼挖腐殖酸。
1975年4月,城关渔种场改为城关综合厂,由14个大队联办改为社办,成为社办企业。
同年,实行丧葬改革、推行火化。
1976年5月公社始设社队企业办公室。
8月,在清真寺兴建城关公社编织厂。
9月9日零时10分,毛泽东主席逝世,公社、管区、大队都设灵堂,干群悲痛,参加吊唁。9月18日在县体育场(现县一院宿舍院)举行万人大会,追悼毛主席。
10月23日,参加县举行的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胜利大会,会后游行。
1977年5月10日,农林部副部长梁昌武来公社考察,为家乡兴办纤维板厂。纤维板厂设在小东门外,以棉柴为原材料,后改为刨花板厂。继而改为州城第一纸厂。
5月30日,陈永贵副总理来公社视察。
6月1日,谷牧副总理来公社视察。
7月1日,东平(王台)大桥建成通车。
10月,美国友好人士韩丁来公社参观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同年,中小学贯彻执行教育部“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
1978年3月兴建城关公社绣花厂。
4月16日,纪登奎副总理来公社视察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1978年5月,兴办城关裘皮厂。请来河北枣强县技术员传授熟皮技术。
5月6日上午11时,李先念副主席,陈永贵副总理,中央7个部,1省、市、自治区负责同志共165人,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书记秦和珍、泰安地委书记高逢五陪同,来公社视察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7月12日,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率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代表2000多人,来公社检查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1978年12月,开始着力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遗留问题。
同年,注重发展社队企业,年底,亦工亦农人员有所增加。
1979年2月9日起,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份问题的决定》,3月底,摘帽工作全部结束。
2月21日,出现雨凇灾害。
9月底,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0年2月,公社筹集资金建设砖瓦厂,同月破土动工,址在刘桃元大队。
1981年1月,在后河涯大队建城关公社砖瓦二厂。
2月,科技人员始授技术职称。
3月,以公社文艺宣传队为主,成立城关公社文艺工厂,既编演文艺节目,又做工,以工养文,为全县首创。
1982年2月,在湖区公社蒋口大队西建城关公社砖瓦三厂。
7月1日凌晨,全镇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总计54348人,男27153人,女27195人。
秋,全镇全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大包干)。
11月12日,山东省政府下达《关于同意东平县建立东平、州城两个镇和迁移县机关驻地的批复》(县机关驻地由州城迁至后屯)。
11月29日,镇成立个体劳动者协会。
同年,新村建设开始规划。
1982年,州城镇成立侯家绪、展希君、李吉柱、解培清、李栋等5人的镇志编写班子。
1983年2月成立州城汽运队。
10月,绣花厂迁入城内原文化馆。
1984年3月5日,万里来信,“我希望东平县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发扬老根据地人民的光荣传统,继续前进。”
4月14日,州城镇改称州城区,管理区调为两乡一镇(梁村乡、纸坊乡、州城镇),50个生产大队调整为71个行政村。乡镇企业成立州城区农工商联合公司,经理由分工镇长担任,联合公司下设工业公司,建筑建材安装公司。经理分别由企业办主任、副主任担任。
6月4日23时30分—5日凌晨5时,全区遭受暴风雨袭击,风力达八级以上,8月6日又遭暴风雨,汶、清河先后六次洪汛,受灾面积万余亩。
同年夏,夏粮征购实行合同制。
8月始,对全区农村普遍签发土地承包使用证。
1985年2月在绣花厂原址兴建济南同乐食品厂州城分厂。
同月,开始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
6月1日13时,大风急雨随降冰雹,西部部分地区受灾。
12月15日,撤州城区和二乡一镇,改称州城镇。
1986年3月10日,省长李昌安来镇视察。
25日,镇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完善合同定购制。
4月,镇老年体协代表队,代表县参加泰安市武术比赛,获得太极拳第一名。
10月20日,全镇村级整党工作陆续铺开。
1987年3月,拖拉机站与泰安运输公司轿车修理厂联营兴办州城小汽车修理厂。
5月,建州城镇第一中学(址在州汶公路东侧)。
9月15日,根据县委东发[1987]27号文件,开展向赵景山烈士(西关村人)学习的活动。
1988年3月24日—4月13日,州城文庙村人姜守智(县酒厂厂长)赴京出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月8日,原东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现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顾问王虎文一行3人,受万里委员长委托,来镇考察农业生产,东平湖开发等情况。
同年,大旱,年平均降水324毫米,比常年减少350毫米,平均水位下降12米左右。州城坑塘几近干涸。
1989年6月16—18日,新加坡达远进出口公司董事、经理林献发先生来东平州酒厂考察,并赠送“走向世界、合作成功”锦旗。
同年,全镇遭严重旱灾,全年共降雨306.7毫米,水位下降。
1990年2月26日,镇“井灌区节水节能试验”科技推广项目,通过部级鉴定。
2月,县政府出资维修了清真寺大殿,修建了大门、院墙。
6月19日,大汶河上游地区连降暴雨,出现洪峰,流量1070立米/秒,凌晨进入大清河后注入东平湖,湖内河床地大部分淹没。
7月1日零时,进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7月18—22日,临汶洪峰到达州城,流量迅增,从2400立米/秒增到3370立米/秒,是1964年以来第一次大洪峰。
8月19日,东平湖水位高达43.72米。
30日上午,万里委员长在北京中南海家中接见了县长侯庆祥,镇委书记张修顺等人同时参加,委员长对家乡建设、文化教育和经济工作讲了重要指导意见。
10月25日,州城镇计生办发生保险柜被盗案件,经公安干警努力侦破,于11月7日将3名案犯抓获归案。
12月16日,州城镇开始收看市电视台节目。
同年,建州商公路(州城至商老庄)。
1991年2月,芦墓坟村民郑昌芬(女)在北京参加民政部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2月17日,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3月20—22日,大东门村人张志厚在县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3日,州城城垣东北角附近的天然矿泉水在北京通过了鉴定。
4月6日,万里委员长在中南海亲切接见南门村人、县长侯庆祥和文庙村人、全国人大代表姜守智。
4月15日,镇委、镇政府机关由小东门西州商路北迁驻原县政府旧址。[1]
邮政编码
山东省泰安市下州城镇邮政编码(邮编)271506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邮政编码州城镇 (邮编)67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