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地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研究饥饿现象的地理分布和发生饥饿的原因及对策。饥饿,狭义指饥荒,广义指热量摄入过低和营养不良。饥饿现象的地理分布区多为:①干旱区,雨量仅为粮食作物生长需要量的低限,如撒哈拉南部地区;②降雨量异常,年变动较大的地区,如孟加拉经常大雨成灾;③恶劣的地理环境,如石山区不适宜农作物生长;④贫困的小农经济区,传统的饥荒带多与荒漠接壤,位于世界农耕带的边缘,属生态环境脆弱带。其他因素也可导致饥荒。1845~1851爱尔兰和苏格兰由美洲传入一种臭菌导致的土豆病害和1943~1944年的孟加拉的稻米病害引起的饥荒。有的学者认为人口压力是两次饥荒的主要原因。也饥荒地区也常有一些营养不足的人,如经济地位脆弱的无地农民、发达国家中贫苦孤独的老人、自给农民在青黄不接时的周期性营养不足。特别在第三世界,营养不良有其社会与环境的原因。饥饿困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存,饥饿地区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