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相传,一年正月初七,南北朝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园中赏梅,走累了便闲躺在含章殿小憩,忽有梅花悄然飘落,正好落在前额上,留下如五瓣梅花状的淡红痕迹。寿阳公主本就是美丽女子,配上额前的五瓣梅花便更增娇美,她感既美又香,以后便照此形状来打扮自己,因之称为“梅花妆”。宫女们竞相仿效,但腊梅不是四季都有,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这种装扮传到民间,世间女子都学起来,风行一时。黄庭坚词“玉台弄粉花应妒”,王禹诗“自当羞见落梅妆”都是借其典故。当时贵戚子弟爱慕寿阳公主美貌,对她大献殷勤,可她根本不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只对这些公子哥任意戏弄。武帝便教导她曰:“这么多男人围着你转,固是垂涎你的美色,但更因为你是公主,男人还是喜欢稳重大方,高雅端庄的美眉。”寿阳公主从此收敛心性,练习琴棋书画,陶冶情操,装束打扮也端庄大方。
“助颜梅点额”,“寿阳落梅妆”,黄花闺女,都是来源于此,也有人传说公主是梅花的精灵变成的,所以梅花不落,因此寿阳公主就成了梅花的花神。
“梅花妆”后来有所发展,不只是黄色,还有红色绿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动物形,比如小鸟小鱼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还有纸片、玉片、干花片、鱼鳞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贴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到宋代以后,女子渐渐不贴花钿了,但后来只要形容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落梅妆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六朝的社会审美就是喜欢绮靡之风,衣裙多繁复装饰,甚至织进金线。金、翠、红是主色调,头饰和衣饰是配搭的。在这样的艳妆之下,寡淡着一张脸显然很不协调。所以社会审美迅速认可了在面部也贴金描翠。隋唐两代延续了这种审美,特别是唐代,贴花钿的风气很强劲。花钿变得很大只,一张脸儿甚至贴好几片,大约唐代女子脸儿胖大,不多贴些显得太空旷。到了宋代,女子的服装色彩渐渐素淡,梅花妆就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