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陕西丹凤县寺坪镇寺坪镇位于丹凤县城西南23公里处,东与竹林关镇交界,南与毛里岗乡、土门镇为邻,西与花园乡和商镇接壤,北与月日乡、龙驹寨镇交界。辖7个村,69个村民小组,2197户,8462人,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93亩,人均0.8亩,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全镇共有中小学27所,全民制医院1所,村级医疗站22个。
寺坪镇林木资源丰富,是国家油松飞播林重点试验基地,境内飞播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60%以上,油松纯林达23115亩。主要土特产品有板栗、香菇、木耳、核桃、山茱萸、天麻等,其中山茱萸为主导产业,年产量达110多吨。
寺坪镇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境内有高台寺、杨岩寨、娘娘庙等多处古迹。境内交通方便,丹凤至寺坪、丹凤至竹林关、丹凤至土门、丹凤至毛里岗、丹凤至花园五条公路横贯全境,是丹凤南部两乡三镇的商贸集中地,大量的农副产品及土特产由此销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城镇增容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完成了丹寺公路、丹竹公路的油路铺设工程及白桑塬小流域治理工程;二是发展优质核桃基地2300亩,山茱萸基地3200亩,退耕还林3034亩,初步形成了“山顶油松生态林,山坡沟岔山茱萸,河川沿岸核桃林,村庄院落畜禽园”的生态农业格局;三是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四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逐年改善。
2、湖北省保康县寺坪镇一、地理环境

寺坪镇位于保康县北部,坐落在粉清河、南河两岸,东与过渡湾相邻,西与房县接壤,南与城关、马桥交界,北与谷城、房县毗邻,是省级中心镇,市级口子镇。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0公里。全镇版土面积352.26平方公里,耕地35715亩(其中水田5251亩,旱地30464亩)。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南河贯穿全境。集镇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8237人。
二、自然资源
寺坪镇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磷矿储量200万吨,硫铁矿储量200万吨。同时探明境内还蕴藏着丰富的铜矿。水能资源:境内鳝鱼河、蒋峪河、庙坪河皆汇入南河流穿全境,总流程100余公里,流域总面积41平方公里。位于出口处的过渡湾电站和即将上马的寺坪肖湾电站为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山场资源:全镇现有山林总面积53.4亩,其中杜仲5万亩,油桐1万亩,板栗1万亩。近几年来,全镇大力推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林业政策,使林业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增强。
三、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概要
1931年7月,红军在寺坪蒋口建立了寺坪区苏维埃政府。解放前夕,寺坪为一乡,辖19个保,1949年建立寺坪区,1950年改为保康县第十区,辖21个小乡,1956年小乡并为6个大乡,分62个初级社。1958年分台口、寺坪两个公社,有49个大队;1963年两社又合并为寺坪区。1975年撤区并社为寺坪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撤消,重新恢复大区行政建制,下设6个乡人民政府。1987年9月,实行机构改革,撤区、乡建镇,成立寺坪镇人民政府至今,当时下设6个管理区,辖42个村。至2002年4月,按照机构改革要求, 撤消管理区,实行合村并组后,全镇辖26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7258户,28718人(其中农业人口26572人)。
近几年来,全镇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7亿元,财政总收入184.16万元,人均纯收入1843元,分别比上年增加8%、1%和7%。农业生产与多种经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2年实现总产值8721万元,比上年增长9%,油料种植面积5351亩,总产量37.78万公斤;茶叶2.6万公斤,香菇4517公斤,木耳6535公斤,牛羊猪肉产量174.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7926头,羊5969只,牛2442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979万元。上缴税收60万元。现拥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689户,销售额达4479万元。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全镇现有中小学校35所,在校学生4517名,在任教师253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9%。全镇拥有电视机4073台,安装电话1500部。2002年,全镇人口出生率6.02‰,人口死亡率6.97‰,计划生育率95.91%。
四、特色产业
自1999年来,全镇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积极发展田园经济,大力发展以黄姜为主的中小药材产业。目前,黄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据近期统计,全镇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000亩,其中黄姜种植面积25000亩,总产量5000万公斤,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