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狙击的运用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在苏联建国後,红军似乎对狙击也并不怎么热衷,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机械化方面发展。这个情形一直持续到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后才改变:进攻的红军遇上了芬兰军中担任狙击手的职业猎人,死伤惨重,经过血的教训後才开始重视狙击。
在二次大战期间,他们也仿效芬兰的策略,徵募各地的职业猎人做为狙击手的骨干,使用加上瞄准镜的莫辛纳甘M91-30步枪做为狙击枪之用,并且首倡两人或三人的狙击组,跟德军的狙击手分庭抗礼,毫不逊色。不过这种高段的狙击手,只占少数,大部份苏军中的狙击手跟其他士兵一样只受过很短的训练,充其量不过是射击较佳的步兵罢了。
最初,莫辛纳甘91-30型狙击步枪采纳的是四倍率PT型瞄准具(同DIII型、VP型一样都由A.A Smirsky设计),但鉴於它的种种缺陷,1931年苏联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准具。但苏方在屈光学技术上的欠缺,新型号仍不是一种理想的瞄准具。由于被六颗螺钉牢牢地固定在机匣盖的後方,装弹十分不便。
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准具取代。该型瞄准具重0.62公斤,装在可靠的Seso支架的一侧。PE对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对1,400米距离上的目标进行射击。一旦瞄准具在行动中受损,可依靠瞄准导轨进行射击。
狙击镜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枪的设计缺陷在於:重量大。瞄准镜的倍数小:只有3.5倍,只适合进行600米内的狙杀。加上因为瞄准具重叠地安装在机匣盖的後方,挡住了弹夹插口,狙击步枪不能装入普通的五发弹夹,只能一次装一发子弹。这样就大大地降低了战斗效率。
二战末期,苏军进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时,日军有不少机枪手和步兵死在苏军狙击手的莫辛纳甘M91-30狙击步枪下。越战时,有不少侵越美军也被手持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的越军狙击手击毙。
被子弹打穿的钢盔莫辛纳甘M91-30狙击枪一直沿用到60年代,也出现在韩战和越战的战场上。不过由于苏联的战术思想一直把狙击手当成直属于连排的支援火力,并且不是很注重长距离狙击,因此他们在1963年开始改用半自动的SVD(Snayperskaya Vinyovka Dragu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