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半糖夫妻:同城分居的婚姻方式,即夫妻二人在工作日独自生活,周末共同生活。
“半糖夫妻”是流行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都市夫妻的一种全新婚姻模式。这些夫妻选择同城分居的形式,工作日分开过,周末团聚。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将有助于维护个人空间,保持婚姻新鲜感。
产生原因“半糖夫妻”周末走鹊桥,据称“是为了保持婚姻活力”。同城却刻意两处分居动机有二,担心腻一起会热情消耗殆尽,又或是夫妻个性相反不愿在平淡中互相折磨。说得具体点,就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后却发现:婚姻中有太多的柴米油盐,日子不再是热恋中的美酒加咖啡,而更多的是淘米洗菜的自来水;王子开始长啤酒肚、掉头发,公主在家懒得洗脸梳头还变得唠叨……王子和公主不愿意延续这样的俗气日子,于是,当起了“半糖”。
特征和生活方式“半糖夫妻”在非团聚日子里会用这个资讯发达时代的一切通讯方式联络,偶尔恋人约会般地一起吃吃饭看看电影,但随后,他们会像朋友般友好告别各自散去。如果在不该见面的日子里,一方要到另一方的住处,还必须“提前预约”。
可不是每一对男女都做得了“半糖”。据说,“半糖”们大体有以下特征:受过高等教育、容易接受新事物、生活在发达大城市、可方便获得各种资讯、两个人的职业有较高社会声望、有良好收入、各有自己的住房。
一个八卦调查更印证了‘半糖夫妻’在白领阶层中兴起所言非虚。譬如,“你怎么看‘半糖夫妻’?”近万名参与者中,认为“很好”的占22%,认为“可尝试”的占51%,而认为“最好不要”和“坚决拒绝”的人,仅占27%。
引起的社会反思能够天天黏在一起,这对越来越社会化的职业男女而言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婚姻状态,但确实是很多人之所以结婚的最大动机。让一个婚姻持续鲜活,确实需要时时保鲜,但是不是“相见不如怀念”,就是对鲜活婚姻的良性刺激?
两个宣称要携手走过风雨无论生老病死永不离弃的男女,出于所谓的保持个性,所谓的存留隐私空间,故意“只做陌生人”,在各自的屋子里笑,在各自的屋子里哭,再欢快再悲伤,也仅仅属于一个人,无人分享,有谁共鸣。两个人再富有,两套屋再豪华,还是构不成一个有化学意义上具有温暖质感的家。
所以,那种渴望摆脱对方对自己的“黏”,渴望保有一种朦朦胧胧若即若离的关系,倘若存在于情人之间,尚可理解,但在一个婚姻里,这样一种有距离的爱,是我们都承受得起的吗?
“半糖夫妻”虽然看上去很时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能付诸实施。“半糖”是要建立在充足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牢固的感情基础之上的。
“半糖夫妻”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收入较高,最好都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当然,还得没有子女。“还有一点很关键,夫妻感情应该非常好、彼此信任。”都市中的诱惑本来就多,分开的日子可能会让双方更充分地体现自我,也可能会给予婚外恋更多的机会,夫妻间如果没有十二分的信任,就不要去尝试这种方式。
另外,一些夫妻的感情非常好,彼此已有了很深的依赖心理,分居后反而会更加挂念和不安;如果夫妻关系本来就冷淡,分居后没有了交流,可能会使本来就冷淡的夫妻关系更加冷淡。“原本性生活正常的夫妻非要用分居来给性生活增加新鲜感,不但不会促进性生活的质量,反而会有损健康。”
“我有自己的生活,爱不是每天相依为命;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 才不会觉得腻……”
听S.H.E的《半糖主义》,琢磨着“半糖”滋味,有点甜,但又不腻。“半糖夫妻”则是始终处在稍微拉长点距离就会思念对方的位置。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的爱情有些乏味,就相见不如怀念吧。当然,说着容易做着难,如何把握“半糖”的浓度才是关键,一不留神,“半糖”可能会变成无糖。
半糖夫妻:同城分居的婚姻方式,两个人婚后并不生活在一起,而是过着“五加二”的生活——五个工作日各自单过,周末两天才与“自己的另一半”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