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人所共知,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能尽快恢复健康,但是打针您可别变成“吊瓶族”。什么叫“吊瓶族”呢?《新民晚报》解释说,就是那些本不需要打吊针却非坚持打吊针的患者。报道提示说,一些患者往往因为嫌味苦不愿意吃药片,稍微有些感冒发烧就要吊瓶。但是,这种选择其实是个冒险。因为吊水直接接触血液,虽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体对于这些药物是不设防的,一旦发生过敏和药物反应,将致死或者致残。因此医生建议说,不要迷信吊瓶,还是要遵医嘱,实事求是地用药打针。
滥打“吊瓶”的危害目前,滥打“吊瓶”之风在我国城乡各地兴起。
国内外一些“知名的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途径时,要遵循“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的原则。有些时候生病了,不想打针但医生逼着打,十个有九个半都会打吊针,医生的财产丰厚了,人们的身体夸了,慢慢地变成吊瓶族
滥打“吊瓶”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其“罪魁祸首”是药液中的微粒。据研究:1毫升青霉素加5%葡萄糖药液中有粒径2~16微米的颗粒542个。1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的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含20多万个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滥打“吊瓶”就会使补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进入人体。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肝、肺、脑、肾、肌肉、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内肉芽肿、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堆积造成小血管栓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及炎症。“吊瓶”中的大量微粒与制药工艺、药瓶清洗、药塞质量,临床操作环境及操作污染、合并药物及输液器污染有关。打“吊瓶”的危害是潜在的,长期的,当时不引人注意的。希望医生不要为病人滥打“吊瓶”。病人更不要要求医生为其打“吊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