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词语】:鸣放

【注音】:míng fàng

【释义】:1.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 2.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基本解释】:

1. [fire]∶开枪(炮)发出声音

2. [arising of views]∶“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取后两字而成,指许多人公开发表不同意见

【详细解释】:

1. 发出枪弹、炮弹。因发弹时伴有很大的响声,故称。如:他抽出手枪,对天鸣放,以示警告。

2. 指人民群众对问题公开发表意见。

毛泽东《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农村中也要先让农民‘鸣放’,即提意见,发议论。”柳青《狠透铁》:“散会的时候,他对 高书记 说,看起来似乎‘鸣放’完了。”

【文革中的鸣放】

‘鸣放’:事实是: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的「鸣」、「放」二字抽出,移植到政治上来,赋予全 新的意义,并将「鸣放」引向政治。

对怎样进行“文化大革命”,《决定》强调要“‘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它写道:“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去掉‘怕’字。不要怕出乱子。毛主席经常告诉我们,革命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去识别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那些做法是正确的,那些做法是不正确的。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以便群众阐明正确的观点,批判错误的意见,揭露一切牛鬼蛇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