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强 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重庆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重庆市热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目录[隐藏]
个人简历个人奖项、任职及兼职学术论文、专利主要研究方向

个人简历1985年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系气体动力机械专业本科毕业;
1985年至1987年在重庆国营西南车辆制造厂三十五车间技术组工作;
1987年重庆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直攻博士学位研究生;
1993年获重庆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教学;
1997年至1999年和2001年至200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燃料电池及传输现象实验室访问研究。[2]
2009年美国田纳西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个人奖项、任职及兼职廖强教授长期从事传热传质强化、多孔介质多相流动和热质传输理论、相变换热、复杂结构反应器内热质传输及控制等方面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5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子项目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荣获重庆市2002年度自然科学二等奖,获200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入选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2004年 “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员(ASME member)、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分会委员、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高校工程热物理学报《热科学与技术》编委、重庆市制冷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工程热物理学科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子项目“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与系统”学术带头人。
学术论文、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等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国际SCI刊源学术刊物发表或录用论文39篇,已被SCI收录30篇,EI收录77篇,被SCI收录论文引用171次。参著学术专著1部,获美国专利1项和中国专利8项。[1]
主要研究方向1. 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中的关键热物理问题
2. 新能源技术及新能源动力装置系统
3. 界面现象和微尺度传输机理及特性
4. 生物质能利用
5. 现代强化传热传质理论及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