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九眼井,位于应元路,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据记载,越王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广州因多受海潮影响,地下水质较差,大部卤咸。明武宗正德年间,学士黄谏写《广州水记》时,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云:广州城内的九眼井为最佳;城外则是鸡爬井(即学士泉)甘洌。以下顺序列为:九龙(泉)、泰泉、次蒲涧帘泉,次越井,次双井、甜水巷井,次水,次洗白井,次居士泉,次藩司、郡廨二井。可见越王井水质之优。
越王井水质优良,令历代广州封建统治者垄断了该井的使用,不准百姓染指。五代时南汉王刘称此井为“玉龙泉”而独霸之,“禁民不得汲”。宋时番禺令丁伯桂还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至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井四周建有围墙,派兵把守。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九眼井“相传尉佗(赵佗)所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称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余岁,视听不衰”。丘逢甲有诗咏曰:“凿井秦人老塞烟,抱孙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遗民尽,独坐秋风自品泉。”《通典》谓南海(广州)有天井门,天井即越王井,门是石门。南汉主刘龑曾独占此井,称玉龙泉。宋番禺县令丁伯桂加九孔石井盖,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至清初,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并在井四周建围墙,派兵把守,出告示曰“有私汲井水者鞭笞四十”。
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是石砌,直径2.1米。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8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佗城越王井越王井位于位于佗城镇中山街光孝寺内,是秦县令赵佗故居的汲井。后赵佗为南越王,故曰“越王井”,又曰“万寿宫井”。随着历代王朝的兴废,饱经沧桑2000余载。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重修,邑贤昌明作有井记,勒之于石。尔后,历代作过多次修葺,并有井记。井为砖石结构,深40米。井口开有一直径0.6米的圆形口,井口高出地面0.7米。六角形的台面,以四块石板平铺而成,井膛用三层红色方石叠砌,叠石下用青砖铺至底,中部直径约2.5米。结构结实美观,是岭南名古砖井之一。清代中叶以后,井膛淤塞,但保存完好。井边立有唐韦昌明《越井记》碑刻,现存较好,属岭南古井之一。1962年5月,龙川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