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借贷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2-2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国际借贷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是由英国学者葛逊(George 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亦称国际收支说或外汇供求说。

国际借贷理论的核心观点

国际借贷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商品劳务进出口、资本输出入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收支活动会引起国际借贷的发生,国际借贷又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外汇汇率的变动。因而国际借贷关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国际借贷理论认为只有流动接待相等时,外汇供给也相等,外汇汇率保持稳定;当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当流动债权小于流动债务时,外汇供小于求,外汇汇率上升。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中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对外债权超过对外债务,则形成国际借贷出超;反之,对外债务超过对外债权,则形成国际借贷入超。

借贷按流动性强弱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物价水平、黄金存量、信用关系和利率水平等也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它们都是次要因素。

凯恩斯学派从国民收入与支出的一般均衡方面考察汇率变动,认为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会使国民收入支出增加,支出增加又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使本币对外贬值;相反,缩减国内消费与投资,会改善国际收支,使本币对外升值。缩减国内消费与投资就是减少国内“吸收”,减少外汇需求。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对外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改善又会形成新的均衡汇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